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改革开放再出发,全力写好粤港澳大湾区大文章

2019-09-09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符正平 史欣向 欧阳舟 刘颖妮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要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全力写好这一篇千载难逢历史机遇下的大文章

  ◎符正平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18VSJ075)首席专家]

  ◎史欣向(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

  ◎欧阳舟(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科研助理)

  ◎刘颖妮(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科研助理)

  ◎本文责编∕郭芳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全新探索。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要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全力写好这一篇千载难逢历史机遇下的大文章。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倾向抬头的情况下,广东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携手香港、澳门,推动开放资源融合、开放优势互补、开放举措联动,高标准建设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统筹抓好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三个片区建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枢纽。

  过去注重量的扩张已不再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广东经济正加快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广东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早日甩掉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手。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同香港、澳门的科技创新合作,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借鉴东京、旧金山、纽约等国际成熟湾区的发展经验,广东应从市场公正开放、交通便捷通畅、科技创新活跃、文化丰富多样、生活质量领先五个方面为抓手,培养湾区民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促进粤港澳三地深层次融合,构建区域经济共同体。

  高起点、高水平谋划大湾区“大交通”体系。发达便利的交通网络,是打破湾区内行政界线、促进要素流通的基础硬件。东京湾区拥有四通八达的综合铁路网,由铁路、地铁、单轨列车组成,年运输人口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放射性环状道路的建设强化了湾区城市的经济联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借鉴东京湾区的发展经验,统一制定交通建设规划,发挥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打造兼顾广度、密度、效率要求的大湾区“大交通”体系。规划以南沙为中心的环状地铁、轻轨快速交通体系,实现国际一流湾区的“半小时通勤”标准,加快珠三角9市非核心地带的轻轨规划,实现大湾区内的轻轨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南沙与南中国地区的铁路货运枢纽,高起点谋划以南沙为中心节点的横纵“大联通”立体式交通生态体系。

  打造世界级科创平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无疑应当成为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动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世界领先,得益于自由创新的市场氛围,以及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之间的良性生态系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向旧金山湾区学习,大力争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更多的世界级和国家级实验室或研发中心落地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集群”,增加高等学府的硕士、博士生招生指标,特别是基础科学、医学科学、工程类的研究生招生培养指标,联合港澳高校,着力培养“双一流”高校,形成珠三角9个城市“一城一名校”的格局。

  围绕“大湾区共同市场”建设,增强政策供给。世界一流湾区的一大特性便是湾区内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自由高效流动。粤港澳大湾区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增强三地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可以设立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创新粤港澳三地财政资金配置的合作机制,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金融版图。完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特别是针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性金融机构。设立粤港澳统一的“征信数据服务机构”,主导三地居民和企业的征信互认、互查、互用。做大做强人民币离岸市场。进一步发挥香港金融中心的优势,积极争取设立人民币衍生品全球服务中心、人民币大宗商品国际交易中心、“一带一路”国际证券版等。

  打造世界级安居典范。借鉴世界三大湾区的成功经验之一,便是各类智库、民间机构、社会团体、第三方机构全面深入参与湾区规划和建设。香港、澳门专业服务发达,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其行业组织与社会第三方机构能够直接为湾区规划所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要充分发挥港澳这一方面的优势,率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新型社会组织的先行地和策源地。粤港澳具有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实施振兴“广府文化”“侨乡文化”工程,强化本土文化的纽带连接作用,变大湾区为“国际化文化汇集”的示范区,通过文化繁荣,来实现民心相通。打造生态友好的优质生活圈,在“建筑质量、公共服务、空气质量、安全感受、自我发展”等方面,提升世界级的主观体验,形成国际化优质生活圈。

  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五周年之际做出重要指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要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2018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公布《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标志着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广东应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优势,持续深化改革,完善广东自贸试验区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三大片区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的制度环境,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先行先试,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初心是制度创新,最核心的任务是源源不断地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更不能成为优惠政策的“洼地”。自贸试验区要为国家试制度,要服务重大国家战略。新时代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建设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就要率先探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新路子,坚守制度创新的“初心”。

  广东应把握好自贸试验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叠加优势,着眼于更长远的战略规划,形成系统性的制度创新,构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第一,双向投资和企业经营的自由化。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已经让外资进入更加便捷和自由。随着《外商投资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担负起积极探索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创新的重任,更全面地贯彻落实中央对外商投资、企业产权及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系列新的制度规定和政策。自贸试验区应更多地关注解决所有外资进入、设立法人机构之后的“准营”问题和公平待遇的问题,而不仅是国民待遇的问题,切实贯彻“竞争中性”原则。

  第二,金融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贸试验区应该成为外汇结算自由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主阵地。现阶段,深港两地金融合作及金融规则的对接取得了突破,南沙片区在“一带一路”投融资方面打造服务平台,不断扩大金融创新维度。下阶段,自贸试验区应继续探索运用前沿技术的金融监管模式,继续吸引港澳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的集聚,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境内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资金更为便捷流动。

  第三,服务贸易和人员往来自由化。自贸试验区要支撑高质量对外开放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在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大改革探索力度。服务贸易自由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服务提升和人员往来自由化,尤其是专业人士的跨境自由流动。下一阶段,自贸试验区与港澳以及国际先进地区的专业服务合作,包括法律法规对接、服务标准、专业资质认定,要实现更大更多的突破。自贸试验区应结合全球供应链环境下货物贸易发展新趋势,加大力度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借此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各大港口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新业态。

  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的公布,反映了党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承担的新的使命和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已经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创业创造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中央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任,要求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中先行先试。这一重大战略举措,表明在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将坚定不移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国策,坚定不移把自己的国门打开,坚定不移推动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这对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在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无疑是重大政策支撑。

  《意见》从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等全方位先行探索、先行试验。而摆在首位的支持“深圳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明确指出,要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提升对港澳开放水平,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

  进一步提升对港澳开放水平。充分利用深圳前海与河套这两个对外开放新载体,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改革开放,高质量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在科技创新、金融对接、人才引进等方面支撑起深港合作的新阶段。加快港澳与内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协调机制,加大金融服务业开放力度,完善人员流动的配套服务体系,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引领广东构建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意见》明确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凸显了深圳创建先行示范区在带动区域协同发展上被赋予了特殊的定位和目标,这是其他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所没有的。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应将大湾区内地的产业部署与港澳的教育资源及科创成果紧密联系,依托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更多的成果产业化、市场化。除了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硬件设施外,还需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进金融自由化、创新风险投资管理模式等软件的制度配套支撑。《意见》还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是落实中央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的具体部署。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意见》提出,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深莞惠经济圈日益紧密地联系与融合,不仅让深圳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周边地区的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深圳创建先行示范区的发展动力。三地的交通设施连接,将推进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轨道及公路的无缝对接交通网络,其中惠州机场的建设,更是对深圳机场的业务外溢和航线转移起到承接作用。深莞惠可共同完善东江沿岸环境保护联动机制,深化跨界河流污染治理,共同推动东江旅游带建设,探索开发滨海旅游资源。

  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探索和丰富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的“飞地”——深汕特别合作区,就必须打开思路,围绕关键领域和重点问题寻找突破口和创新点,不断探索全面整合型管理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飞地”模式样本。充分利用深圳、汕尾的比较优势,完善合作区内的产业配套,实现两地快速交通的连接,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完善和推广“飞地”管理体制机制。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