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汕头: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高质量建设省域 副中心城市

2019-09-23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米朵

  ◎文/米朵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粤东明珠璀璨夺目。海滨邹鲁,一份汕头全面融入大湾区的“任务书”和“施工图”正在徐徐展开。

  广澳港区二期工程主体完工,一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汕头直达香港的高铁开通运行,汕汕高铁已开工建设,汕湛高速即将建成,在粤东,联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通道加快形成。

  与此同时,《汕头市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开始制定,创新资源和高端产业资源进一步集聚,汕头开始加快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互通的政策环境和互相衔接的公共服务体系。

  在刚刚结束的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汕头提出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打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上有新作为,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中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力以赴把汕头打造成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下好“湾”“带”联动先手棋

  重任在肩。

  7月26日,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全省全域参与大湾区建设,做强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实现沿海经济带两翼齐飞,推动沿海经济带与大湾区高水平互动发展。

  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与其他非湾区城市相比,省委、省政府要求更高、期望更大。

  行动在前。汕头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的部署要求,寻求叠加特区优势、区位优势、侨乡优势,选准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切入口和着力点,一方面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制定实施《汕头市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并开始明确工作任务清单、重大平台项目清单、先行改革举措清单,推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尽快落地见效。

  同时,汕头与湾区城市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产业协同进一步深化,“湾+带”科技产业协同也初见成效。

  在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汕头明确提出,要把握好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与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内在逻辑,把握好“实质性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与“共建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的紧密关联, 下好“湾”“带”联动先手棋。

  改革是经济特区的“根”和“魂”。在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道路上,汕头市的领导班子深知,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方能笃定前行、行稳致远。

  为此,汕头大力推动改革再深入,落实12项创造型引领型重大改革举措,强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机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基层治理模式等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进一步理顺事权关系,缩减准入负面清单,审批事项应减尽减、能放尽放,力争明年营商环境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汕头把建好用好开放平合载体作为重要突破口,统筹资源、创新思路,把保税区、高新区、华侨试验区等平台做实做强,更好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

  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决定未来。汕头着力破解科研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难题,依托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两所高水平大学,高效能推动省实验室、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推动基础研究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着力破解人才不足、人才流失难题,实施柔性引才机制,落实“汕头人才政策30条”,切实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着力破解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问题,把更多优惠政策、项目资金、土地资源等配置到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

  “只要发展有需要、基层有呼吁、人民有要求的,只要其他地方能做、汕头自己能定的,就要大胆做、大胆试、大胆闯,绝不能让过时的思想束缚手脚、影响发展。”这也是汕头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定下的基调。

  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粤东明珠”

  全面融入大湾区,重点在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汕头经济运行呈现不少亮点和积极因素,其中,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稳增长的“牛鼻子”,全力推进一批交通、市政、环保、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3.8亿元,增长12.8%,特别是谋长远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增长68.3%。

  另外,新旧动能转换势头良好。新业态蓬勃发展,线上批发零售业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31.7%,淘宝镇、淘宝村数量均居全省前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潮阳、潮南183家入园印染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在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汕头提出要以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为重点, 抓住省构建贯通东西跨区域产业链的有利时机,强化重大项目导入,壮大沿海经济带高水平产业集群。强调要正确把握好传统产业调整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关系,推动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药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快发展信息、创意、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5G建设及应用发展,繁荣“夜色经济”“假日经济”,增强汕头产业发展支撑力。

  产业强则经济强,汕头不断巩固第二产业的基础地位,努力做大第三产业的占比,通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沿海经济带东翼成为全省新的增长极。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规划是龙头,交通要先行。在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汕头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以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先导,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其中,要在市域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做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覆盖全域,保障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的实施;还要主动对接省“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规划,提高城市竞争力。

  同时,加快推进港口、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联通大湾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推进汕汕铁路、汕漳铁路、城际轨道建设,构建汕潮揭一体化、通达粤港澳大湾区、连接海西经济区的铁路大通道;年底前建成汕湛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潮汕环线等重点项目;支持潮汕机场扩建、加密航线;高标准规划建设高铁汕头站,高铁站中央商务区,强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关键点。为此,汕头立足打几场漂亮的重大战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目前,汕头正在全力加快练江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10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8月30日前全部通水调试运行,10月30日前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持续开展五大专项整治行动,9月底前15条重点支流完成清淤,确保2020年海门湾桥闸断面水质基本达到V类标准。加强海岸带和海岛生态治理,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使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汕头的城市名片。

  汕头还以筹办亚青会为契机,促进城市提质升级。提出以工匠精神把亚青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影响力,努力把高水平赛事的“举办权”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先权”。

  据悉,目前场馆已启动建设,主场馆将于2021年7月底前建成。各方还在精心策划赛事活动,力求真正把一流标准落实到赛事组织、外宾接待、后勤保障、宣传推广、市场开发等各方面各环节。

  与此同时,汕头进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阶段,除了坚持精准创文、常态创文、全民创文,还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在城市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硬件设施等方面下功夫、出成效。

  改善民生福祉,还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汕头将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千企帮千村”行动,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护好古镇古村,打造“四好农村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确保2022年全市872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全部建成美丽宜居村。

  侨资侨力丰富是汕头独特的优势。在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汕头探索引侨聚侨新途径,在贸易、投资、金融、公共服务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举措,广泛凝聚潮籍华侨华人力量。打好“侨牌”,以乡情乡谊为纽带,密切与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交流,引导乡贤反哺家乡、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