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广州的亲人,仲巴请您留下来

2019-09-23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杨洋 刘树强

  “可以说,没有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支持,没有医疗队的无私奉献,我们仲巴医疗就没有今天的成果。这是‘广东精神’在高原生根结果。”仲巴县人民医院院长普琼次仁深情地说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刘树强 发自广州、仲巴等地

  ◎本文责编/李焱鑫 殷立飞

  从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仲巴,到5000多公里以外的广州,梅普琼用了两天两夜。

  他绕过九座大山的盘山路,飞越落差数千米的高原,从气温只有几摄氏度的雅鲁藏布江源头,来到珠江之畔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亲手向院方送上“守初心、担使命,逸仙情怀系仲巴”的锦旗和洁白的哈达。

  掌声过后,这个一贯风风火火的高原汉子却有些欲言又止,印着高原标准色的脸庞依然眉头不展。梅普琼作为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委副书记、一县之长,这会儿有点心里没底,只见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揣出一沓沉甸甸的信,上面按满密密麻麻的红手印,语调里带着一丝颤音:

  “这是我们全县人民的期盼:广州的亲人,请您留下来。”

  原来,这是仲巴县十里八乡的藏族同胞,恳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继续医疗帮扶仲巴的请求信。

  字里行间都是仲巴人民对“广东精神”及四年来无私帮扶的拳拳感恩,每一个红手印都是藏民期待“亲人”留下的殷殷表达。

  敢叫群山低头的使命担当

  仲巴与广州,缘何结下如此深厚的情谊?

  仲巴在藏语中意为“野牛之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系祖国边陲之地,雅鲁藏布江从这里起源,终年酷寒,氧气稀薄,长期缺水缺电,海拔4700米以上,连棵树都难以种活,被称为“生命禁区”并不为过。

  然而,从2016年开始,广州孙逸仙纪念医院先后派出4批29人次的国家医疗援藏队,进入平均海拔5000米的仲巴县,以务实进取的“广东精神”战胜恶劣环境,以救死扶伤的使命担当践行医者初心。

  藏族有句俗谚:“山能叫水低头,人能叫山低头。”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队就有着敢叫群山低头的精神。

  医疗队妇产科主治医师付帅,是援藏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2018年刚来不久,接到一个任务:隆嘎尔乡的一个孕妇在家出血已一周,怀疑是胎盘早剥,情况紧急。乡医院没办法处理,派车把人送往仲巴县人民医院。付帅马上带队出发去接病人,两辆车在风雨交加的崎岖山路上相遇时,已是黑夜。

  此时的病人几近休克,经过一番询问,付帅了解到孕妇大概出了2000毫升血,人体将近一半的血没了。在那样的情况下,救人难上加难。

  付帅不断询问的时候,猛然发现,越野车后备厢有四个小孩子蹲在那里。付帅心里咯噔一下:“要是人救不回来,这四个孩子就没妈了!”这个刚强的汉子,眼泪夺眶而出。他暗下决心,跟死神拼了!

  人送到医院,宫腔里的孩子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了,大人生还的机会也很小,即便如此,付帅和其他医生还是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手术。但另一个难题又摆在面前—没血,还是死路一条。仲巴县人民医院不具备储血条件,距离最近的日喀则市有617公里,横亘着9座大山。这种情况下,却无人说放弃。

  “血来不了,我们就送人过去。”付帅和他的同事们,选择担当到底。

  救护车往日喀则还没走到100公里,前方塌方;扭头前往阿里,刚走40公里,泥石流又把路冲断了。

  正在众人绝望的时候,县政府给予鼎力支持。梅普琼协调武警开路,去往阿里的路通了,通往日喀则的路也通了,生命重新燃起了希望。

  当救护车到达萨嘎县时,心电监护仪电量耗尽,萨嘎县早已安排好专人把监护仪、路上补液、棉被、吃喝的东西全部备好,装备到车上,爱的力量继续传递。

  最终这位产妇被成功救治。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队的使命与担当,让大山低头。汉藏人民爱的汇集,逾越了群山。

  “广东精神”建设仲巴医院

  “救人”是医生责无旁贷的天职,但是仅凭医疗队的人手毕竟有限。仲巴当地医疗条件落后,2016年第一批援藏医疗队抵达的时候,当地还没有县医院,只有一个卫生服务中心,中心门口放着一个脸盆,哪个病人治疗要用水还要家属去打水。这样的状况不改变,仲巴的医疗水平难以提高。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对此提出了“一人援藏,全科援藏;一科援藏,全院援藏”的新模式,医院党委书记王景峰提出了“按需帮扶、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帮扶无期限”的帮扶工作总方针。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开展剖宫产”一直是仲巴县医疗事业的一块心病。2016年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刘颖琳到仲巴县后,和杨睿医生克服高原反应,在没有演练和医疗设施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凭着精准的医疗技术完成了仲巴县历史上首例剖宫产,这也许是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实施的首例剖宫产手术。

  不仅如此,医疗队着眼长远,积极完善开展剖宫产手术的相关辅助工作:如完善手术室的常规管理,手术器械的消毒和管理等,同时以开展剖宫产手术为契机,逐步开展其他急诊创伤手术,有效地提升了受援单位的医疗管理水平,为“两降一升”工作建立了长效机制。

  “我院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为当地培养一支‘不走’的医疗团队为目标。”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刘超教授说,为仲巴医疗“造血”目的就是授人以渔。孙逸仙纪念医院邀请仲巴县人民医院技术骨干到医院进修,安排“一对一”导师带教,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进行“小灶”式教学,安排其住医院宿舍,只要有相关手术、典型病例,尽可能安排老师传帮带,强化培训,不断巩固其操作技能,同时加强理论培训,为当地培养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伍。

  经过四年的帮扶,在全体援藏队员和医院职工的努力下,2018年该中心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二乙评审,正式命名为仲巴县人民医院。如今,广州医生甚至可以“动嘴不动手”,仲巴医生就能独立完成较高难度的手术,高原无痛分娩技术也将在这里推广,地区的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可以说,没有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支持,没有医疗队的无私奉献,我们仲巴医疗就没有今天的成果。这是‘广东精神’在高原生根结果。”仲巴县人民医院院长普琼次仁深情地说。

  援藏大爱遍地开花

  四年的时间,雅鲁藏布江的河水奔流,草原几度枯荣,呱呱落地的孩子已经会撒欢奔走。

  每一次紧急情况,每一次义诊,虽然汉藏民族之间语言不通,但是一个眼神、一个笑容,就能相互领会。付帅这两年时光,哈达就收了30多条,每一个哈达背后就是一个获救的生命,每一个生命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团圆。

  藏汉之间的大爱,也并非只是单向援助,而是相互之间的双向传递。今年7月的一天,护士长李丽娇在器械室为第二天下乡义诊的医疗队准备器械,突然发生晕厥。当时,她已经是全身发麻,手脚冰冷,呼吸急促,连抬眼皮的力气都没有了。

  就在此时,一双温暖的手紧紧握住她的手,给了她坚强的力量。

  李丽娇缓过来睁开眼睛,看到的是当地医院的德清医生,还有其他人,在使劲给自己暖手、暖脚,德清医生一直陪伴着她,用温暖的手帮她恢复体温。

  汉族和藏族,亲人们的手,就这样握在一起,亲人们的心,也靠得更近了。

  不同民族的人民就这样像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

  不仅在仲巴,不仅是广州,广东对口援藏的大爱遍地开花。

  在墨脱,一批批佛山援藏干部20多年间前赴后继,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道,以产业援藏、医疗援藏、教育援藏帮助墨脱脱贫。在林芝,深圳察隅农场工作组聚焦民生和产业,三年争取援藏资金2767万元,农场生态茶叶种植基地、农产品包装中心和猕猴桃园区发展起来,“深圳速度”带动“西藏江南”……

  广东人将改革创新、实干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带到海拔四五千米的西藏高原,与当地的精神相结合,为当地人民送去党的温暖,体现了广东的责任和担当。

  这就可以理解,当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队四年援藏即将结束,又迎来援藏轮换届,仲巴县人民为何对这支医疗队依依不舍,于是才有了开头“千里留亲人”这一幕。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梅普琼带着仲巴县人民的期盼和心意,用藏语唱起了一支深情的歌,他期待广州的亲人能够继续留下来,汉藏民族的亲情如雅鲁藏布的江水延绵不绝。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