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记录】影响中国的广东观念

2019-09-23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李梦醒

  任何个人、任何地方、任何国家,要实现发展进步,都必须从解放思想开始,都必须以转变观念为起点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深圳

  ◎本文责编∕蒋玉

  观念鲜明记录着城市沧桑前行的足音,映照着城市发展进步的轨迹,它深深地凝结在城市的灵魂深处,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前进的最核心的力量。广东之所以能够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实现综合实力历史性跨越,法宝之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任何个人、任何地方、任何国家,要实现发展进步,都必须从解放思想开始,都必须以转变观念为起点。

  “摸着石头过河”里的改革方法论

  “见了红灯绕道走,见了绿灯赶快走,没有灯要摸着走”,反正就是永不停息,不要停步。这就是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非常著名的“三灯论”——深入浅出的表述,有醍醐灌顶之功,事实上成为广东改革开放前30年的指引。

  而“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则更加形象地描述了广东人改革开放之初的姿态,蕴含改革开放的方法论。198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就强调:“实行经济责任制,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要摸着石头过河,水深水浅还不很清楚,要走一步看一步,两只脚搞得平衡一点,走错了收回来重走,不要摔到水里去。”先试验,再总结经验,最后推广开来。

  除了“三灯论”,当时广东还流传着一句充满了辩证法的话:“开放不排外,引好不引坏。”意思是,我们不能够因为一出现问题就把门关上,就一棒子打死,我们要区分好这些东西。所以“开放不排外,引好不引坏”这句话,有效地稀释掉了一些左的声音,鼓励广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继续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先驱这些充满政治智慧、充满辩证思想的意见,对于当时广东积极往前探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给广东的干部和官员们解放思想,让企业家们勇敢地往前走。

  在“三灯论”和“摸着石头过河”等观念的启示之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尝试了一系列新的做法、形成了很多成功经验,“杀出一条血路来”,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反过来推动全国的改革开放深入展开。在特区先行先试的基础上,1984年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大到沿海14个城市,后来又一步步向全国纵深推进。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4天时间,风尘仆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珠海、清远、深圳、广州等地,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进行调研。细数总书记在广东的经典留影,人们很难忽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站在“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宣传标语前的一张照片。那一幕让人们回忆起一个全速向前的时代。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一个建立在速度之上的城市。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深圳的实践孕育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等一系列新思维、新理念,不仅对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对全国的思想解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深圳以“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用于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敲响新中国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第一槌”,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劳动力商品化先河等,率先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在行政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多个领域大胆探索;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率先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促进自身发展,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生力军。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震撼人心的口号和观念的提出,不仅影响着广东的腾飞,也影响着中国在走向大国、强国路程的惊人蝶变。

  近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为深圳发展带来极大的红利。40多年来,深圳通过出口加工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以创新获得发展机遇。

  某种程度上,“深圳奇迹”的基石就是速度,只争朝夕、奋力开拓。在中央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下,深圳再获发展加速度,将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积极探索建设全球标杆城市。

  广东观念在今天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曾经响亮的口号在当下也未曾失去它们的色彩,仍然随着时代变迁显示出独有的前瞻意义。

  事实上,广东兴办特区之初,就曾经历了不少争论。1981年5月,任仲夷在省委常委会上指出:“有的同志怀疑办特区会有损主权,会变成殖民地,我们要肯定回答不会。办特区是对主权的运用,是行使主权的表现。”1988年12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习仲勋到深圳考察,他语重心长地说:“不要听别人今天说这个明天说那个,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榜样,这一点不会变。”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成长便是对广东观念的最佳实践。从几句口号、标语中,我们见证了广东时代精神之变,也见证了广东观念的巨大驱动力。

  广东观念如何形成,何以穿越时间、影响全国?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认为,不是所有的观念在诞生之初都是完美的,在其提出之初,必然面临一些争议和争论。观念也在随着世界的变化不断调整直至发展成熟,形成融于实践的理念、观念。观念的形成也是思想解放的过程。这些独具岭南风味的广东观念形成,陈鸿宇认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广大基层干部、人民群众的实践,另一方面来自省委省政府领导对于现实环境和发展机遇的认识。

  近20年,广东一直在探索社会经济发展破局,2018年提出了“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陈鸿宇向《南方》杂志记者分析:“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了三大板块各自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策略,并寻求通过非均衡发展的思路、战略和布局去推动协调发展,打破原有区划界限,以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更有质量地配置资源,甚至倾斜资源,避免出现“撒胡椒面”现象。这样才能发挥各地在地理、产业、市场等方面独特优势,激活粤东和粤西的沿海优势。厘清了各地特质,“一核一带一区”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不断调研、讨论中,未来发展之路愈发清晰。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