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创新文化

2019-10-21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殷立飞

  

  没有发掘出红色文化里的创新基因,就讲不好精彩的红色故事

  ◎殷立飞(《南方》杂志评论员)

  ◎本文责编∕蒋玉

  一说到红色文化,有人就觉得红色文化是一种古板、枯燥、无味的文化。近年来,一些红色景点车水马龙,另一些门可罗雀。究其原因,这是部分景区做了歪嘴的和尚,念错了经,没有发掘出红色文化里的创新基因,讲不好精彩的红色故事。换句话说,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人古板、枯燥、无味,而非红色文化自身的问题。实际上,真正解剖红色文化的内在理路,可以发现红色文化中具有强大的创新基因。

  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创新是红色文化形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基因。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之所以有如此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根本上就是红色文化欣欣向荣的气质,这种气质靠的是什么,就是创新。延安时期的文艺是非常厉害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了创新。就拿冼星海来说,在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时候,他创造性地将陕北民谣元素与西方的交响乐进行了融合,整部交响乐既有《黄河船夫曲》的朴素气质,又有《保卫黄河》的恢弘大气。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相比之下,国统区所唱的便是靡靡之音,比如最著名的那首《何日君再来》: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人生能得几回醉。颓废之间未见一点活力与战斗力。在延安,身上穿的是土布,脚下穿的是布鞋,吃的是糙米粗粮,但是文化上却是昂扬向上的,是创新进取的。正是在这种创新的文化的感召之下,像丁玲、孙犁、艾青、田间、萧军等大量优秀文艺工作者,才会从国统区奔赴延安,一些年轻的文艺工作者,都以奔赴延安为时尚与光荣。

  再往前说,瑞金时期的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文化依然具有创新的基因。我们现在看到红军时期很多的宣传画册,形式时尚、贴近大众、取材广泛、应用灵活,不仅有宣传画,还编写民谣、谚语、顺口溜等形式多样的宣传载体。正是在这种创新宣传形式作用下,整个革命氛围才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出任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部长,正是由于我们党在文化宣传上的创新,才弥补了国民党在宣传和发动群众上的劣势。

  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文化讲的是革命,革命的本质也是创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归结起来就是创新精神。要让人们的思想里面装进新的东西,要做一番改天换地的事,没有一套符合实际的创新理论是不行的。所以,红色文化,必定是创新文化。从1921年建党开始,我们的理论,就是在根据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创新理论。最早我们坚持以城市革命的形式,以工人为主体的革命力量,但是经过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新理论,最终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新中国。在革命战争年代中所形成的红色文化,斗争任务的革命性,就决定了红色文化具有创新性。

  红色文化的传播,也需要创新方式方法,讲好红色故事。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红色文化,和今天已有了一定的时间距离。由于时代的差异,要在当代传播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必定要创新方式方法,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好红色故事。如果不创新方式方法,还是用那套枯燥无味的说教,像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等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在今天的环境下,就很难传播开来。比如,革命圣地西柏坡,这里的红色文化宣传就做得好,去过的人都说很有创新。讲解员在讲解西柏坡红色故事时,有很多创新的形式,最为著名的就是他们一边打快板,一边讲红色故事,还在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上火了一把。但是相反过来,一些红色景点却门可罗雀,不在讲解和传播文化上做创新,还是用原有的那种老形式。明明守着一个可以发展当地旅游的香饽饽,硬是呈现出一副凋敝的状态。再如,近日网络公众号“学习小组”,就推出了一系列通过革命前辈“家书”反映红色文化的栏目,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这就说明红色文化里有的是宝,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去传播,怎么去创新传播手段和方法。

  其实,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创新方式。但要实现创新的方法,却有相似之处。归结起来有三个重要的方法:第一就是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提高创新能力,向群众学习,延安时期的文艺就大量吸收了民间艺术中的很多精华。第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红色文化传播得好不好,不看广告,看疗效,要看群众买不买账。群众说好,那就是真的好;群众说不好,就是我们的创新不到位,就要努力改善。第三就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发挥集体智慧和有效管理的制度保障,这套在革命战争年代管用,在今天也管用。将民主集中制发挥好,就能将红色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内核传承下来,我们的文化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和精神动力。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