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迷思
中国的意识形态如此可怕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注定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吗?非也。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是包容,而不是取代。应该说,东西方走到一起,进行有益的对话,彼此互补平衡,这是必然,是必须
◎许博渊(新华社高级编辑)
◎本文责编/郭芳
近几年里,学者们常说美国两党已达成共识,铁了心要遏制中国崛起,主要原因是中国奉行不同的意识形态,是个异类。不久前黯然下台的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之类的鹰派政客自不待言,就是军界莽汉里也有不少人深陷意识形态迷思,如同被蛛丝缠住的虫豸,不能自拔。
美国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司令菲利普·戴维森今年2月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曾警告议员要警惕中国对美国的威胁:“这体现了价值观的根本分歧,并将导致完全不相容的未来前景。”他还危言耸听地说:“中国寻求建立新的秩序,一个由中国主导的有中国特色的新秩序,最终将取代印度洋—太平洋地区70多年的稳定与和平局面。”
中国的意识形态果真如此可怕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注定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吗?资本主义只有一种,没有优劣之分吗?它是那么纯粹,其中没有其他成分吗?非也。
曾经竞选美国总统的民主党政客伯尼·桑德斯重视社会公平,被称作社会主义者。他呼吁在美国建立社会民主主义制度,特朗普说这是社会主义,是怎么回事?阿根廷《21世纪趋势》周刊网站今年3月曾发表该刊记者的文章《北欧模式战胜“掠夺式资本主义”》,赞美北欧国家“结合了生产型资本主义与广泛的社会服务,实现了普遍的集体主义和高度的个人自由之间的平衡”。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7月发表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克莱尔·布朗的文章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政府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为共同利益制定市场规则,另一种是在“自由市场”的幌子下将这项任务委托给大企业,而“特朗普已经让大型煤炭、石油、天然气企业负责美国的气候政策。在医疗卫生行业,大型制药公司可以自由设定药品价格,大型保险公司可以获得该行业收入的四分之一。军工集团统治着五角大楼,投资银行控制着华尔街,大型农业集团左右着美国农业”,由此“极大地影响了不平等现象、温室气体排放和整体福祉”。
正所谓一龙九种,种种各别,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也不一样啊!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说,进步资本主义可以极大地帮助减少财富掠夺,创造更可持续的公平经济。美国的资本主义是这种“进步资本主义”吗?你们凭什么如此排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部分答案可以在文化传统中找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克里·布朗6月在“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国际论坛”上发表了一个演讲,他说,“中国经济和社会政治模式是高度本土性的”“中国传统思维在过去2000多年里包容并吸收了不同的,甚至是尖锐对立的观点和原则,如道家、儒家、佛家和更多现代的世界观。这些都融进了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世界里”,而“西方思维执着于整齐划一的普世原则,喜欢纯而又纯的、不分地域的绝对标准,因此很难接受中国的本土性,而中国也在抵制这种思维”。
布朗先生的这一番话,是迄今为止我读到过的西方学者对中西文化差异最出色的分析。不错,中国的思维是包容性的,西方的思维是排他性的。中国的包容性思维早在先秦时期就定型了。西周末年的学者史伯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古人的解释是:“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因何尽弃?单音不成曲,单色不成画,古人的说法是“声一不听,色一不文”。世界的生机来自多样性,寻求单一无异于作死。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经》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影响至巨。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将其中八个字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是大地的品性,她包容万物并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
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是包容,而不是取代。布朗先生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也有所悟。他说:“或许,在后现代存在一种‘解放思想’的可能性,使东西方终于能走到一起,进行有益的对话,彼此互补平衡,而非各自谋求主导。”应该说,这是必然,是必须,不是“或许”,因为它符合天道,是人类的唯一出路,其他都是死路。
网编:卢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