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民生小事”启示录

2019-11-2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黄曦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小切口,又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的一大步

  ◎《南方》杂志记者/黄曦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李焱鑫

  垃圾分类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今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个人混投垃圾最高处以200元罚款,企业混投垃圾最高处以5万元罚款,被称为“史上最严格垃圾分类”。

  今年8月,《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正式印发,明确要求今年12月前,600个样板小区完成楼道撤垃圾桶,明年底所有居民区完成楼道撤垃圾桶。这标志着历经10年,广州垃圾分类工作疾步迈入从“倡导推广”到“强制推行”的倒计时。

  小切口,大情怀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过问、亲自部署的“关键小事”和“民生大事”。

  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为了改善县城生活垃圾乱倒、街道污水横流的情况,习近平组织成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在县城里修建了37个垃圾池。

  在浙江省工作期间,针对广大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的现象,习近平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多年的关注,源于淳朴的为民情怀。今年春节,在北京市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群众说:“小时候,我住在胡同里,都是晚上倒垃圾。现在,条件好了,环境美了,一定要搞好垃圾分类和回收处理。”

  2000年6月,原建设部在全国选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桂林、南京等8个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一晃20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节点上,党中央发出最强音,垃圾分类成为各地共同行动和全民普遍共识已无悬念。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冬季清洁取暖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厕所革命到垃圾分类。这些年来,过去不起眼的“民生小事”摇身一变,屡屡成为治国理政的焦点。

  一种新的执政思路逐渐明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从大处着眼,更必须细处着手,选准政策落实的小切口,真正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虹口区一个市民驿站进行考察,看到几位年轻人正在交流社区推广垃圾分类的做法,现场表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小切口,又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的一大步。

  广州,十年磨一剑

  一部“史上最严格垃圾分类”,让上海一跃成为垃圾分类的舆论中心。但早在十年前,广州就曾因率先在国内推广垃圾分类吸引来大量网络刷屏。

  2010年1月25日,广州市举办了以“推广垃圾分类,倡导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启动仪式。在“简单分类、先干起来、末端减量”的口号下,代表着“可回收”“餐厨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的蓝、绿、灰、红四色垃圾桶开始出现在居民小区中,标志着广州市率先开始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探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

  2010年,《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经过4年沉淀,2015年实施的《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拿掉了“暂行”二字,增加32条内容。2018年,积累更丰富经验的《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

  十年磨一剑。持之以恒形成长效机制,广州率先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垃圾分类法规体系。

  2011年,广州南沙区开出了垃圾分类首张个人罚单。2012年,广州试点开展垃圾分类“按袋计量收费”试点。2015年,广州又成为首个实施对低价值垃圾回收进行补贴的城市。2019年,《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提出了9大项60小项的重点工作任务,力争到2021年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8%以上。

  十年来,从专袋投放、定时定点、直收直运等分类操作,到广卫街道探索干湿分类街道执行模式,西村街道尝试引入企业合作提高垃圾分类及资源化的效率和市场价值。因地制宜始终是广州垃圾分类的关键词。并非每一个模式都成功,但每一次尝试都彰显着广州推进垃圾分类的决心和勇气。

  最新推出的“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十二项专项行动计划”,上至党政机关绿色办公,下至大型商场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源头追溯到星级酒店减少一次性消费用品、农贸市场限塑等,可以视为广州在城市垃圾分类上的最新探索。

  治理新风尚

  站在新的起点上,垃圾分类之于广州,其背后蕴含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环境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一种观点认为,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利用的“产业链”相对容易建立,重点和难点还在“人”身上。

  垃圾分类虽小,体现的却是文明进步的尺度。今年8月,省委书记李希在广州调研垃圾分类工作时就强调,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千百年来生活习惯的改变,是“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前端分好了,收运时却混在一起”“没人看着就容易松懈”。十年来,广州垃圾分类始终伴随着街谈巷议。有人埋怨过、有人参与过、有人遗忘过,但加强垃圾回收利用,让城市环境更美好的愿景已深入人心,这是一个现代生态文明在城市中生根发芽的过程。所谓移风易俗,概莫如是。

  垃圾分类还可以视为一项城市综合治理工程。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把“中国之治”推向新的境界。

  从#垃圾分类逼疯上海人#成为微博热门话题,到“楼道撤桶”引来环保与便民之间的辩论,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涌现的社区矛盾、执法监督问题、舆情管控难题……一一反映出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中的道道难关。

  作为一项全民参与的综合工程,垃圾治理不断塑造着新时代的城市治理。

  鲜为人知的是,2010年广州市已经建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总召集人,市直25个相关部门、12个区(县级市)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广州警备区参加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成为整合城市综合治理力量的一种新探索。

  垃圾分类的推进有赖于治理力量整合,又必须依靠广泛的公众参与。“党建引领”成为垃圾分类的关键词。杭州江干区试点推行“桶长制”,以网格责任田形式清晰划分垃圾分类责任区域,垃圾分类的工作机制,这似乎预示着一种更加现代化的社区治理模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实现“中国之治”的过程中,垃圾分类也许就是吹响治理新风尚的嘹亮号角。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