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从高原走向高峰——专访广东画院院长李劲堃

2019-12-09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李梦醒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流畅的曲线、富有质感的壁面,典雅别致的门亭……在广州美术学院里由著名建筑师莫伯治和何镜堂设计的岭南画派纪念馆,《南方》杂志记者与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进行了一次畅谈。广美校园中,秋水清澈,紫荆正红,关于广东画院辉煌的60年,关于广东美术的未来之路,答案与方向愈加清晰,也愈加丰富。

  拥有中国之最的画院

  今年8月,李劲堃当选为新一届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除此之外,他同时还担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画院、广州美术学院等负责人。尽管机构不同,但他始终在美术界、在艺术家中。“以艺术家的角色去了解艺术家,以艺术家的要求去服务艺术家”,是李劲堃身兼数职的心声,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宗旨。

  在办公室外的小茶歇厅,李劲堃脱下在 “先声—高剑父艺术研究”文献展开幕式上讲话穿着的西装外套,换上一件休闲马甲,打开了话匣子。

  《南方》杂志:60年来,广东画院涌现出许多名家大师。您怎么看待广东画院在中国美术版图上的价值和地位?

  李劲堃:广东画院的设立不是一个偶然,它从一开始就被纳入了全国美术格局的构建中,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蓝图中,是新中国最早的四个画院之一。六十年风雨路程,广东画院涌现了诸如黄新波、关山月、方人定、徐东白、余本、蔡迪支、陈洞庭、王恤珠、王玉珏、尚涛、汤小铭、汤集祥、林墉、刘斯奋、伍启中、陈衍宁、许钦松等一大批蜚声全国的艺术大师和著名画家,他们是广东画院砥砺奋进的先行者,也是广东画院辉煌历史与学术底蕴的塑造者。

  在他们身上,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艺术宗旨熠熠生辉。可以说,广东画院是岭南画派继承和创新的核心阵地。

  《南方》杂志:作为岭南画派继承和创新的核心阵地,您如何理解其精神气质?

  李劲堃:广东画院成立60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秉持着开放的文化视野,对艺术承传、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题材的丰富、风格的多样、探索的广泛,各种表现手段极具时代气息,显示出广东画院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对自然的感受、对社会的关注、对生命的热情。寻找或建立当代的人文精神,以平等、正面、直接、歌颂的立场,高扬国家的尊严,成为画院画家共同的探索和追求。60年的创作与文献让我们看到了广东画院开放、进取、包容的精神一以贯之。所以我说,广东画院是中国目前发展最平衡、最完善的画院。

  岭南美术之治

  黄新波、关山月、方人定、余本、陈洞庭、徐东白、蔡迪支、王玉珏、林墉、汤小铭、王恤珠、汤集祥、尚涛、陈衍宁、伍启中、许钦松……这些在中国画卷上闪亮的名字,不仅是时代变幻中所彰显的艺术家的个人成就,还是艺术发展的清晰脉络与风骨传承。

  《南方》杂志:广东画院60年来持续迸发着源源不断的艺术生命力,您觉得这种生命力来自哪里?

  李劲堃:事实上,我认为以广东画院为基础和根基的广东美术界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发展模式。我们知道,广东的国油版雕各个艺术门类发展得非常均衡,得益于广东在全国为数不多甚至可能是唯一将美术专业院校、美协、画院、雕塑院、美术馆等美术专业机构彻底打通的机制和体制,这使得艺术作品的产生、创作、传承、市场培育等环节,有机结合,人才流转十分通畅,协同和协作度非常高。这是广东美术界走的一条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路。站在广东画院成立60年的节点上,回望广东美术界6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发现很大程度上是这种体制机制造就了广东美术的今天。从某种程度上说,广东美术界这种“和而不同、自由有序”的管理和发展方式就是“中国之治”的一个很有价值的注脚。

  《南方》杂志:那么,未来迁入新址的广东画院将如何坚持和完善这样的管理和发展方式?

  李劲堃:广东画院的新址很快要投入使用,面积是老画院大楼的四倍,给艺术家们提供了稳定的创作和工作空间,让重要专家、名师大家们在画院驻留创作。这是广东画院十分重要的功能。

  广东画院是一个研究艺术如何走向高端、技艺精深的单位,所以我期待画院新址的落成。当画家解决了后顾之忧,拥有更安静的创作环境,也会有更高的学术自律,社会也给予画家创作更宽容的空间。如何在这种社会纷扰大的环境之下去构筑属于广东乃至全国艺术家聚集的创作、研究高地,需要我们逐步完善机制、建设好艺术的生态环境。为什么艺术人才这么难得?因为他需要时代,需要天赋,还需要整个社会经历发展后的文化沉淀。中国为什么坚持主流文化设施的扶持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它属于中国现代社会构成的体系中,也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直接体现。今后,作为这条艺术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未来的广东画院还将从社会资源中逐步完善主渠道的展览、收藏带资助的展览业态。

  文艺与国运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实际是十分艰难的。在动荡的社会格局中,高剑父始终坚持着文艺创作和理念革新,高剑父把中国悠久的绘画传统,用创新的技巧与方法,参以西方的艺术观念,融汇出一种新的艺术。他以写生为手段去对抗以临古为基调的传统国画,还把西画中的技巧和审美理念运用在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中,从而形成他特定的“折衷中西”的“新国画运动”。

  《南方》杂志: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与国家发展之运紧密相关,这对文艺发展有怎样的启示?

  李劲堃:“变革”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也是对岭南画派前辈创新精神最好的继承。高剑父先生提出的“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艺术革命思想与新国画的理念成为岭南画派行动的指南,也对中国其他地区的许多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整个中国20世纪初期传统文化的转型和变革的大时代中,高剑父的艺术主张受到了当时先进的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而今,中国艺术家们应该格外感谢这个时代。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给文艺界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南方》杂志:您一再强调艺术要“直面时代”,广东画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在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广东画院面临怎样的时代命题?

  李劲堃:如何构筑21世纪中国艺术影响力?这是广东画院面临的课题。努力打造新时代岭南美术新高地是广东美术当前的迫切任务。可以说,实现包含“岭南特色、广东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更多艺术精品的创造与出现,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时代使命。广东美术界特别是广州要发挥“文化腹地”的优势,积极参与、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携手港澳共建人文湾区,将广东建设成面向国际的文化艺术示范窗口。历史不能静观,而今,我们来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拐点,广东画院要立足本位,梳理中国的文化历程,不断运营好画院,迈入更强的国际文化序列中。这是广东美术界的职责担当。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