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什么能让过山车停下来——疫情大考中的公众心理之问

2020-02-17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李梦醒

  

  真正的理性,并不能凭空出现,常常要穿越各种感性的峡谷与沙漠,才能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源泉。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在每一个节点上对公众情绪进行有效的疏导,是许多地方政府全力应对疫情之外的最大压力所在,也是在疫情考卷中最为艰难的考题之一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在关于疫情的各种信息中,有一张图流传甚广:这是一张上下波动极大的波形图,波峰处写着“好感动”,谷底写着“好生气”。一高一低的波浪曲线犹如过山车的轨道般,描画了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

  尽管人们传播这张图只是苦中作乐,但没有人能够否定在这场疫情里所共同感受着的恐慌、焦虑、愤怒、感动。如此复杂而强烈的情绪跌宕,让人们更加渴望理性声音的出现。伴随着内心的尖叫,无数民众在过山车里体验着异乎寻常的跌宕起伏,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过山车停下来?

  难以预知的情绪节点

  疫情期间,因为交通和物理环境的管控,“宅”成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

  人们因为疫情而突然猛增的信息需求绝大多数通过网络来实现。观察显示,宅在家中的人们所能得到的消息几乎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的,但是自媒体时代对信息流的重构也带来了信息来源多、信息内容复杂多变、信息真假难辨等问题,给大众心理、情绪问题带来挑战。在疫情中,民众的个人心理普遍处于应激的忧虑和恐惧状态,而社会心态也在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紧急时刻,要把握住、引导好社会心态,打好疫情阻击战中的情绪之战非常重要。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要求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随后,北京、浙江等多地开通24小时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北师大、北大等不少高校也开通了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相较身体创伤,心理创伤需要随着环境、心态的转变慢慢修复。可以预见,疫情过后,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医护人员、公职人员、病患及其家属等还需要长期心理干预和修复,心理咨询的工作任重道远。

  变化大、极端情绪多是民众心理和情绪在此次疫情中的主要表现,这期间有诸多重大事件可视为民众心理变化的观察节点。1月19日和1月20日,深圳市和北京市相继出现病例;1月20日,钟南山肯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传人;1月23日,武汉全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1月29日,来自26个省(区、市)及解放军的52支医疗队、6097名医务人员抵达湖北展开支援。1月29日,31个省(区、市)全部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1月31日,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了一条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以及湖北省纪委监委通报湖北省红十字会有关领导和干部失职失责问题等。事态进展一再引爆舆情燃点,谣言在其间若隐若现。

  上述所有事件都极大地牵动着大众情绪,带来一系列难以预知的公众情绪节点。如何在每一个节点上对公众情绪进行有效的疏导,是许多地方政府在全力应对疫情之外的最大压力所在,也是在疫情考卷中最为艰难的题目之一。

  科学与理性声音的崛起

  “一会儿气得睡不着,一会儿又为医护人员们感动得流眼泪。”有网友描述自己在家关注疫情相关信息的心情。显然,如此脆弱和感性的心理状态亟须干预和引导。当口罩、消毒液、防护服成为反复讨论的关键词,有关疫情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信息过载现象,加剧民众恐慌、愤怒、无奈等多重情绪,也为谣言传播提供便利条件。

  农历正月初一开始,随着主流媒体对疫情报道的增加,各大媒体相继开通了专题专栏报道最新疫情,特别是来自疫区一线的政府官员和医学专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明显改善了公众对信息的认知程度,更多理性声音进入大众视线。

  “疫情防控,既需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还需要安人心暖人心,疏解情绪,进行危机干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祝卓宏博士是曾经参加过抗击非典的心理专家,他表示,要从社会群体心理、个体心理行为及应急管理等角度制定相应的支持性策略,避免疫情防控策略引发社会情绪失稳、群体心态失衡、个别人行为失控以及更多继发性社会问题。

  从关注疫情防控到关注疫情之下的社会心理,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来应对不断驱散的谣言和不实信息,科学与理性是引领人们认知走向的关键。

  现代社会中,社会系统的运行、组织的结构,还是具体的技术操作,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因此,选择信任专业人士对于多数人来说是首选的策略。新型冠状病毒是人类未知的病毒,全社会都应该信任医学科学研究者,信任疾病控制专家和医务工作者。在此次疫情中,专业自媒体和医学专家在促进民众了解疫情发展情况、防控知识上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动作。如钟南山及其团队在2月2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对病毒已有的研究成果的介绍、有效阻断疫情方法的强调和对疫情防控面临问题与挑战的分析,不仅提供了专业上的意见和支持,更为情绪不稳定的民众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经验显示,真正的理性,并不能凭空出现,常常要穿越各种感性的峡谷与沙漠,才能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源泉。

  为民众生产“心理口罩”

  社会学理论认为,在风险社会下更需要扩大信任储备。短期来看,目前的严峻疫情无疑会让群众产生一些焦虑、害怕、自责愤怒等负性情绪,隔离等措施也会让人际交流方式受到影响,预防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还需要每一个体尽快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把负性情绪降下来,让平和、理性、乐观、感激等积极心态升上来,促进自身免疫力增强,更好预防或治疗病毒感染。因此,健康心态是预防新冠肺炎的“心理口罩”。但长期来看,为民众生产“心理口罩”,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综合考量疫情中暴露、疫情后出现的社会治理问题,做好风险沟通与公共沟通。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治理问题,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

  信心不是孤立产生的,它是以对疫情风险理性的认知,是建立在政府、社会组织、医学科研与医疗机构、广大民众等的互信基础之上的。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部署疫情防控工作;随着31个省(区、市)先后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社会各界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在此背景下,社会心态表现越发趋于积极。民众对于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工作的满意度、对医护人员、对科研人员、对社会公众的信心也逐步上升。

  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珍惜民众抗击疫情的信心和信任,主动关切民众,特别是关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和疫区民众的生活;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增进医患信任,改善医护人员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激发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切实满足民众对疫情防控的期待,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为民众戴上真正有用的心理防护口罩。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