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粤鄂情牵,千里驰援

2020-02-17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刘树强 陈冰青

  

  ◎《南方》杂志记者/刘树强 陈冰青 实习生/张雨 通讯员/郝黎 欧阳霞 彭福祥 周晋安 李晓珊

  ◎本文责编/戎明迈

  病毒肆虐,举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1月23日,广东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24日,广东省首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128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

  “我报名!”“我可以!”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一张张请战书、满满的红手印,承载着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广东省接到任务,立即组织遴选,一支128人的援助医疗队迅速集结,队员紧急整理行囊,除夕夜连夜出征,奔赴武汉。

  这个春节注定被载入史册,援助医疗队不惧危险,逆向而行,以仁心仁术,扶危渡厄,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武汉人民共克时艰,给他们带去康复的信心和希望。

  集结号吹响,特战队出征

  除夕夜,万家灯火,刚刚吃过晚饭的南方医院肾移植科主管护师史丽莎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

  她心头一颤,似乎预感到什么,“是不是要去武汉?我可以!”电话那头还没有说话,她坚定地请战。

  史丽莎曾是2003年赴北京小汤山抗击非典的队员之一。1月23日,南方医院曾赴小汤山抗击非典的队员们坚决地向院党委递交了赴武汉抗疫的请战书。

  那一夜,集结号吹响,广东省128名队员火线集结,医生37人,其中重症医学科医生15人;护士83人,其中重症医学科护士15人,此外检验科技师8人。他们来自广州的9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均为广东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包括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

  同样作为17年前抗击非典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王吉文副教授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参与抢救的危急重症不在少数。出发武汉前,王吉文对自己3岁的小女儿撒了个谎:“爸爸去抢救病人,过两天就回来了。”听妻子说那天晚上小女儿哭了一晚上,是哭着睡着的。

  晚上8点,广东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吹响了集结号,队员们急飞武汉,支援汉口医院。医疗队的队员,既有曾经抗击非典,富有抗疫经验的老将,也有第一次参与抗疫,饱含工作热情的新鲜血液。

  凌晨到达武汉,扑面而来的是刺骨的寒风。街道上空荡荡的,只余幽幽发出亮光的路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春节之夜,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本不该如此凄凉与寂寥。疫情笼罩之下,武汉的夜,是冷清的。

  医疗队员们的到达,将为这座正处在寒冬中的城市,一点一点注入温暖与力量。

  拼出一个樱花烂漫的春天

  到达武汉驻地,休息不足4个小时,广东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队长郭亚兵教授立刻与对口支援的医院负责人员进行对接,了解病区情况并提出接管方案。今年57岁的他是医疗队中年纪最大的成员,也是原南方医院赴小汤山医疗队队长,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医生排班病房值班时,他坚持要和大家一起值班,在郭亚兵看来第一个班最重要,因为可能是防护物资最不齐全、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郭队长毫不犹豫地第一个进病房,一句“我先来”是他最响亮的口号,给整个医疗队伍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别人,如果说穿好防护装备是医护人员的第一道关卡,那么,对剪掉长发的护士姑娘们来讲,则是心理的第二道关卡。

  对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中心的护士林静璇来说,留住长发是她的底线,面对疫情,她却选择了突破底线。“在这医疗资源紧缺的时候,因为长发而多用一顶帽子,都是对资源的浪费,我不能拖整个医疗队的后腿。”

  在医疗队中,清一色的短发,就是最帅气的发型。医疗队的队员们也开启了人生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穿成人纸尿裤,第一次离家这么久,第一次在他乡奋战……

  繁重的任务,闷热的防护服,一个班次下来,队员们基本浑身湿透,额头、鼻子和耳朵都被勒出深深的压痕。高强度工作,脸部手部出现浮肿,甚至过敏起了红疹,但在战疫的最前线,却刻画出医务工作者“最美的样子”。

  对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护师梁成而言,厚重的装备不是问题,不过护目镜容易雾化一度让他窘迫。“常常戴上不到两分钟眼前已经是一片模糊,就算把东西凑到面屏前面,都是模糊的。”

  不过,梁成很快就发现秘诀。“护目镜左右最边缘,有1到2厘米的位置比正中间稍微清晰一点。而面部正面与患者血管位置成40~45度角时,就能看到血管大概位置。”这样打针既快又准。

  付出和风险未必成正比,但来自广东的这支医疗队用风险换希望,看到病人有一丝好转,他们都异常开心。然而,忙碌的日子却模糊了时间的概念。“如果不是刻意拿出手机来看日期,还真的不记得今天是大年初几,时间过得很快,援汉工作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慢慢有序地开展起来。”南方医院心内科龙玲护师说,“我们只有一个目标:用更好的医疗和护理,带给病人生命的希望。”

  “一切终将过去,拼出一个樱花烂漫,拼出一个春暖花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黎佩华在日记里如是写道。

  爱与信任,从不是单向的输出

  医疗队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尽心照顾患者,患者在与队员们相处的过程中,也慢慢建立了感情,对队员们怀有信任、尊重与感激,“医生、护士”的称呼,渐渐变成了“帅哥”和“小妹子”。

  在病房里,常看到医患之间互相鼓励,有时只是一个微笑、一个加油的动作,却都充满了温暖。

  “我们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还有三层手套,扎针全靠手感。但是患者们对我们很宽容,让我们慢慢来,我们‘一针见血’的时候,他们也为我们高兴。”来自中山三院内科重症监护的护士朱海秀,今年22岁,是医疗队中最小的成员。

  患者中,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有一天血氧突然掉到了50%,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内科陈茗副教授、黄林洁副教授和重症医学科邹子俊主治医生立刻对患者进行抢救,情况慢慢好转。

  “其实这样的血氧依然非常危险,但老爷爷还不断安慰我们,说他已经感觉好一点了,让我们去抢救别的病人,不舒服再叫我们。”邹子俊动情地说。

  从凛冽的寒冬走向万物复苏,需要的是坚定信心,同舟共济。

  新春佳节时,队员们的家人,与留守在后方的同事们,只能通过网络、电话等传递他们的思念与担忧;爱,也从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跃出,温暖着战斗在一线的队员们。

  “浩子!呼吸科的姐妹等你平安归来!”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浩护师是湖北荆州人,科里都叫她“浩子”,在召集队员前往武汉支援时,她毫不犹豫报名出征。呼吸科的各位同事在自己的岗位坚守工作的同时,关心着她的近况,等待她平安回归。

  从同事变为抗疫的战友,队员们之间的感情也在逐渐增长。队里,医院和医院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只有同为医护人员的使命担当,以及共同抗疫的使命感。为过生日的战友送上祝福,每日在群里互相关心与问候,上下班手挽手走在路上的情景,都是每位队员寒冷冬日里带有一抹亮色的回忆。

  默默无言的支持,静静而不张扬的关心。战役过程中,爱是能抚平内心焦躁的温柔补给。

  忙碌了一天,已是深夜,队员们拿起手机一一回复亲朋好友的记挂:“一切安好。”

  “一切安好”,这既是最简单朴实的一句话,也是疫情之下最美好的祝愿与期望。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寒冬渐去,暖春悄至,2月11日凌晨,108人的广东首批支援湖北荆门医疗队到达荆州。目前,超2000名广东医务人员奋战在湖北疫情防控一线。相信在全国一盘棋的援助下,慢慢摘下口罩,在武汉街头、在中国每一个街头自由呼吸的一天会早日到来。樱花烂漫、长江水涨之时,武汉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