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疫情面前,找准脱贫攻坚着力点

2020-03-16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

  

  建立和维护减贫长效机制,实际上是要从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视野,将减贫战略实施中的一些优秀的经验、举措和机制承续下来,一些资源、组织等法定化和常态化,充实乡村振兴的战略和策略武器库,守住农村贫困人群实现脱贫致富的底线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危旭芳

  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刘义强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

  李昌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研究员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攻坚战”叠加“阻击战”,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定是一场艰巨战役,更是一次历史大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乏力、扶贫项目进度滞后、帮扶工作受影响等问题,对脱贫攻坚大局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南方》杂志采访了相关专家,共同探讨,找准今年脱贫攻坚工作的着眼点。

  切实把“优先”二字体现出来

  《南方》杂志:此次疫情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什么要求?这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危旭芳:打赢“攻坚战”叠加“阻击战”,更要发挥好“三农”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疫情之下,更要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好“三农”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在实践中,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采取强有力措施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推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切实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的“优先”二字体现出来,动真格、见真章。

  《南方》杂志:此次疫情,对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村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上,有怎样的启示?

  危旭芳: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最直观的体现。当前,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暴露出来的短板,着力强化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环境排查整治,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改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点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在防控体系、防控资源乃至村民防控意识等方面都相对薄弱,在疫情防治中也暴露出乡村发展存在的诸多短板。要把疫情防控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二是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应对此次疫情的过程,也是考验公共卫生体系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过程。要以此为契机,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补齐乡村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建设健康乡村。其中关键还是要夯实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将减贫战略实施中的一些优秀经验承续下来

  《南方》杂志:中国社会当前的高流动性事实上成为本次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战的一大挑战,如何认识这种挑战?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刘义强:新冠肺炎疫情看似是无法预测的黑天鹅事件,其所反馈的信息却提示出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地区和城乡极点式的峰值人口流动,极易形成公共卫生和社会组织动员和资源能力的瞬间挤兑。公共管理层面缺乏对城镇化、人口集聚化等造成的社会网络复杂性的常态化、动态化组织适应。除了尽快推动城市群均衡发展,还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注意保持人口规模、产业规模与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之间的协调和均衡。

  《南方》杂志:这对减贫长效机制的建立和维护提出了什么要求?

  刘义强:建立和维护减贫长效机制,实际上是要从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视野,将减贫战略实施中的一些优秀经验和机制承续下来,一些资源、组织等法定化和常态化,充实乡村振兴的战略和策略武器库,守住农村贫困人群实现脱贫致富的底线;另一方面,从城乡融合的层面,打开、提升乡村振兴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以更加有开创性的城乡融合发展驱动乡村社会全面振兴,提升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全体农民的振兴发展空间。

  此次疫情表明,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发展,乡村的农耕生活和相对低密度、分散的居住环境等,在交通、通信设施迅速优化,线上工作和生活得到更大普及的时代,使得其有更多发展的可能性选项。乡村社会除了可以发展既有的农业和旅游业,还能承接拟城市化发展而出现的居住和产业功能外溢。这将助力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组织和产业资本等,提升农民的土地等财产价值,推动乡村社会资源和资本的增值,将城乡不同价值和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实现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创造扶贫机构公平科学的生长环境和市场

  《南方》杂志:本次疫情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抗疫”软硬件基础都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李昌平:应该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全国性的救急应急体系建设和生产生活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比如,把乡村100平方公里范围作为一个基本的救急应急和生活安全保障单元来进行科学系统地规划和建设,基本做到救急应急本地化自主化、日常食物本地化自主化、种子种苗本地化自主化,把乡镇的学校等公共设施升级成灾难时刻的庇护所和救护中心。

  《南方》杂志:脱贫攻坚工作即将进入新阶段,扶贫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当有什么设计?

  李昌平:在人才培养、发挥智力扶贫的机制建设上,可以通过专门基金汇聚多领域、多方面的人才,共同为扶贫事业做贡献。这时候要借助社会扶贫的力量,发挥科学、合理的市场运作机制,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能效,为广大专门性人才提供施展才华、挖掘项目空间的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提供吸纳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平台。关注农村、农业、农民不断变化的诉求,让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也可以创新税收优惠制度,适当激励社会公益基金发展壮大,培育专业的社会扶贫机构和发育公益扶贫市场,鼓励扶贫机构在扶贫领域开展竞争,提供优质扶贫服务。

  记者手记

  暗访见真情

  ◎《南方》杂志记者/蒋玉 李梦醒

  因为整个行程是督察暗访,记者是暗暗兴奋的。暗访组在自己专门印制的“作战地图”—《扶贫地图册》上专门挑扶贫任务重、未脱贫人数多的县、村,没有任何提前通知,把车直接开进村委会。扶贫干部真的会在村里吗?各种资料记录会不会来不及准备?翻开贫困户档案,照着帮扶干部电话直接打过去问情况,会不会一问三不知?被追问疫情影响和应对办法,会不会还没有调研准备好?

  记者揣着这些问号和小心思跟着暗访组披星戴月地走了三天,十几个贫困村走下来,答案是:没有,一个都没有!这令记者大为惊叹。扶贫干部们全部到岗,工作扎实、情况熟悉,精神头足,干部们有调研有思考,有效果,令记者印象深刻。

  在深圳市坪山街道对口帮扶的陆河县河口镇北中村,我们在第一书记刘永刚的宿舍看到了几大箱泡面,已经吃空了两箱半。问起,他说年初三就已经到岗回到村里,受疫情影响,没有饭店营业,自己就只能吃泡面。谈起村里每一个贫困户的家庭情况、疫情影响,他清清楚楚,显然是下足了功夫。现在北中村在深圳的帮扶下,把沉香产业越做越好,沉香酒、沉香精油、沉香茶、沉香鸡……整个河口真是处处香了。

  在龙岗区坂田街道办对口帮扶的海丰县赤坑镇岗头村,我们见到了一位年轻的扶贫女将吴珠宝。她瘦瘦的,还是小姑娘模样,但经过几年的磨炼,开车走路都一派风风火火。常态加班、各种突发情况应对,酸甜苦辣,如今在她的嘴里都已经是笑谈—岂知当时多少苦!望着她和同事们正在谋划的蔬菜大棚,吴珠宝对今年完成脱贫任务信心满满。结束调研回到广州,记者仍然会想起岗头村地里已经成熟的“一点红”西红柿,岗头村如今正像被深圳帮扶干部“点了一点”,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有这样一群满怀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的扶贫干部,令人充满信心,也心存敬意。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