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袁静:我和你素未谋面,但我会拼尽全力救你

2020-03-16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陈健鹏

  

  袁静是深圳最早投入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之一。在深圳的抗疫战场上,袁静所在的救治团队,一次次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一次次地守住防线。袁静说,最开心的就是看着病人一天天好转。“我时常跟病人说,我和你素未谋面,但我会拼尽全力救你。”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通讯员/张旭阳 陈李彪 周亦媚 发自深圳

  ◎本文责编/张蓓蕾

  【特写镜头】

  1月16日,袁静和家人刚刚踏上日本国土,正准备开启新春日本之旅,突然传来国内疫情暴发的消息。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购买回国机票,签署脱团保证书,抛下女儿和丈夫只身搭乘飞机回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击疫情的一线中。全家人期待了两年之久的旅行,不到两天就结束了。“为什么不能推迟几天再回去?”面对女儿的渴盼和祈求,袁静不知道怎么回答,她心里更多的是着急。回国后,她来不及回家就直奔医院,换上防护服立刻投入战斗,最忙时每天休息不到4个小时。大年三十在讨论病例、看病人、接工作电话中度过,忙完吃的年夜饭是变凉的水饺。

  要采访袁静,确实不容易。“她太忙了”“不敢打扰她”……认识袁静的人都这么说。

  袁静是深圳最早投入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之一。袁静所在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深圳市收治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唯一定点医院。袁静是医院感染二科的主任,正处于抗疫战场前线之中的前线。在最紧张的时期,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最多时收治了4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

  袁静说,在自己最忙的时候,一天只休息不到4个小时,其余时间都要投入到对病患的救治中。

  截至3月10日15时,深圳确诊的419名患者中已有381名出院。这一切,都离不开袁静及同事们的努力。

  紧急回国,战斗在疫情最前线

  从1月16日回国,袁静几乎没有休息过。回国前两天,她正带着家人在日本旅行,这是她欠了女儿两年的旅行。

  但到日本的翌日,袁静的心却已经飞回了国内。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她牵肠挂肚。毕竟,她曾经抗击过非典、埃博拉病毒、禽流感等传染病,经验丰富,国内疫情战场上需要她。

  1月16日,放心不下国内疫情的她,抛下丈夫和女儿,只身改签了机票回国。女儿很不理解,问她为什么不能推迟几天再回去呢?袁静不知道怎么解释,坐在飞机上内心酸酸的,但更多的是着急。后来,女儿理解了她,对她说,妈妈加油。

  一回国,袁静来不及回家就直奔医院,换上防护服,投入到战疫中。对全院400余名确诊和100余名疑似患者的会诊筛查、对30余名危重患者的判断和调配转科、对全院每日出院患者的评判、对病重患者救治方案的讨论……同时,袁静还是深圳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和重症救治专家组的成员,负责紧急培训参加抗疫的医护人员。每天,袁静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

  “新冠肺炎传染性强,加上医院里面病毒的密度大,我们作为传染科的医生经验丰富,但其他来支援我们的医生,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相关经验,所以我们要对他们进行紧急培训,保护好他们。”袁静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经历过非典的袁静,俨然成了全院医生的主心骨。她一天要接很多个电话、看无数条微信,“我希望他们问,担心不问出问题,因为对这个疾病,我们也是在不断地更新认识”。

  印象最深的是除夕夜。忙完一天,袁静吃着冰凉的饺子,想起父母从四川老家赶来深圳过年,但自己却从未见过一面。她拿起电话,才问了一句,电话那头的父亲便说道:“你去忙吧,忠孝不能两全,我们理解。”

  听着父亲的话,袁静的眼泪唰的流了下来。还没来得及擦干眼泪,电话又响了,她继续投入到战疫中。

  “不是被隔离,而是被保护”

  作为科室主任,袁静每天都奋战在隔离病房,在繁忙的救治工作中,她坚持每天都要和病患交流。

  “我们之前有过一个病例,一名60多岁的患者,临近出院,突然发起了高热,还出现了休克,后来经过抢救痊愈了。我们发现他不是新冠病毒引起的,而是很久没有洗澡了,然后发生了尿路感染。”袁静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我们发现,原来有很多老年患者,都怕洗澡。他们不敢洗澡的原因是怕自己着凉了,抵抗力下降。我们才明白,原来他们是这样的感受。这也让我们知道,要更多与他们进行交流,给予他们信心。”

  袁静说,每次见面,她都坚持要和病人握手。这是她在抗击2003年非典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别小看一次握手,这是在传递能量和关爱,让病人觉得不是被隔离,是在被保护。”

  给病人拔管,是袁静最开心的事情。

  在抢救过的无数案例中,让袁静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危重型的女士。“这名女士本身也是医生,她自己也懂一些,所以她非常焦虑。因为她是危重型,我们就给她做了气管插管。之后她恢复得还可以,就拔管了,没想到拔管之后病情突然加重,我们只好做了第二次插管。2月27日,她恢复得很好,我们尝试给她做第二次拔管。那天我们做足了各种准备,一直盯着。拔管很成功,等她平稳了之后,我们都很开心,还跟她一起合了影。现在她恢复得很好。”

  这些瞬间印刻在战疫“主战场”上。袁静所在的救治团队,一次次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一次次守住防线。袁静说,最开心的就是看着病人一天天好转。

  “我时常跟病人说,我和你素未谋面,但我会拼尽全力救你。”袁静说。

  1月23日,深圳,35岁的张城和10岁的李亮走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成为广东首批出院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袁静问张城:“万一以后治疗重症患者需要你的血浆,你愿意捐吗?”

  “愿意!”张城的回答让袁静笑了。

  康复患者的血浆中存在大量的抗体,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新冠肺炎有效的方式之一。1月30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率先全国,利用康复病人的血浆提取抗体,给危重病人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过这次锻炼,我们都会更加成熟”

  袁静说,一个多月以来,直到现在,心情才慢慢好起来了,也有休息喘气的时间了。“现在,很多病人都出院了,不过我们还不能放松,对我们说,剩下来的都是危重病人,都是‘攻坚战’。”

  袁静说,在这次疫情中,她发现自己比在非典疫情期间成熟镇定了很多。

  凭借着多年的传染病临床救治经验和职业敏感性,袁静提出并协同医院肝病研究所对新冠肺炎消化道传播可能性进行前瞻性研究,最终在国内率先从部分确诊患者粪便中检测出2019-nCoV核酸阳性,为新冠肺炎传播途径研究和防控策略调整提供了有价值发现和有益启示。

  “这个病毒非常狡猾,在发病的早期一直没查到粪便里有核酸阳性,但是之前非典都能查到大量的核酸阳性,所以我们觉得应该要坚持做。最终结果证明了我们开始的判断。现在我们推测,这可能是一个逐渐排毒的过程,因为这个病毒要到了疾病中后期才能在粪便里查到。”袁静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袁静觉得,经过这次疫情的锻炼,国内的医疗防控系统、疾控系统和医生们的水平会更上一个台阶。

  “对比非典,我们现在是临床、科研两条腿走。我相信经过这一次锻炼,我们全国的感染病学队伍一定会更好。”袁静说。

  几乎每天都在直面生死,但也有很多感动的瞬间。“有一个很危重的病人,他女儿每天都会很着急地打电话来问情况。她父亲的情况确实很糟,我们都很遗憾。但让我们感动的是,每次她都会说,你们千万要保护好自己。”袁静说。

  医院里的每一位同事,也让袁静感动。袁静说,科室同事本该休假的、回老家的全部主动取消;科室护士长的老爸一直都是病重躺在床上,本来是过春节要回家,也没有回去;甚至怀孕的同事也都要坚持工作,最后在同事劝阻下才调换了岗位……

  现在,袁静偶尔还会想一下疫情结束之后的情况。她说,疫情结束之后,她最想做的事就是旅游,兑现与女儿的承诺。“最好是吹吹海风晒晒太阳,享受一下清新自由的空气。”袁静说。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