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省界村的新生

2020-05-18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卢益飞 刘龙飞

  ◎《南方》杂志记者∕卢益飞 刘龙飞 通讯员/洪志滨 发自梅州、潮州

  ◎本文责编∕王宏旺

  今年五一期间,在广东与福建两省交界处的潮州市饶平县东山镇东明村,一个个热闹的场景打破了往日的寂静。不少外地游客漫步在整洁的村道上,欣赏着由古建筑、竹林、梅花、青梅等构成的乡村美景,村里的青梅加工厂、传统竹编展览馆,更是引起不少人的驻足。

  同样热闹的,还有100多公里之外的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这个位于粤闽两省三县(区)交界处的曾经的重要贸易集散地,如今正迎来发展“又一春”。茶阳镇“沿省际边界”示范带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其下覆盖11个行政村,省道沿线一处处乡村文化景观蓝图初绘。

  沿省际边界线的农村(以下简称“省界村”)是一个省的门面。近年来,在全国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多个省市将省界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率先启动的对象。《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要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作为与多省交界、省界村数量较多的省份,广东多地正在加快推进对省界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如何让省界村焕发勃勃生机?近日,《南方》杂志记者在潮州、梅州等地走访调研发现,多个省界村正在通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创新,调动合力,重新打造成为一扇扇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为广东省界村整治和乡村振兴提供了精彩的样本。

  “青梅竹马”有功用

  修葺一新的村道干干净净,沿途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映入眼帘,竹山梅林交相辉映……走进东明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乡村景象。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个村还是道路崎岖不平、环境卫生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的省定贫困村。

  作为广东省界上的村庄,东明村与福建省诏安县太平镇白叶村接壤,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长期发展滞后。2017年以来,在潮州市开展农村整治行动中,东明村迎来了发展机遇。短短几年间,通过各方的共同发力,这个贫困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漫山遍野的青梅树和竹林,是每一个东明村村民从小的记忆,但小小的青梅和一株株竹子能变成实际的收入,却是村民们曾经难以想象的事情。近几年来,随着文化创新的落地,东明村的青梅树和竹林等原有资源,正在成为村民实实在在的收入,也正在改变着村庄的面貌。

  2017年,潮州市完成对东明村等45个省定贫困村整治规划编制,“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全面启动。利用政策优势,中山市南区精准扶贫驻东明村工作队和当地镇、村干部一起,在深入调研之后,决定在环境整治中,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实现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共赢上“做一篇大文章”。

  为了提升贫困户“造血”能力,东明村将打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坚持特色产业优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强化产业谋划,突出“竹”“梅”特色主题,打造连片竹园、青梅园,探索“旅游+”发展思路,推动产业多业态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业兴旺;推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计划以土地入股,资金股权化形式,与韩山师范学院合作,开展“脆肉罗非鱼”饲养项目,为村集体、农户增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产业的同时,东明村以“共建共享卫生、整洁、美丽新家园”为号召,全面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当地村民充分利用本地的绿竹资源和村内老物件,融入竹、梅、石元素,用勤劳的双手改造旧民居,曾经脏乱差的卫生死角被打造成一处处环境幽雅的小广场、小景观。

  东明村党支部书记陈章维介绍,以前,东明村的交通闭塞,环境较差,青梅、竹编主要卖给外地客商。如今,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环境的变化,东明村的“青梅竹马”正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青梅竹编正在向完整产业链蝶变。村里计划与饶平县电子商务协会合作,打造竹编品牌。

  “潮州文化底蕴深厚,不少乡村与东明村一样,利用文化创意为产业发展赋能,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潮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多方合力提“颜值”

  2019年初,农历新年刚刚过完,东明村却更加热闹了起来:村里30多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几乎同时推进,道路整修、围屋翻新、小公园建设等多处工地一片火热。仅仅一年之后,随着多个项目逐渐完成,东明村焕然一新,修葺一新的围屋、崭新的村卫生站、党群服务中心、文化中心……东明村“颜值”不断提升。

  陈章维说,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以来,东明村在村容改善、产业增收、乡风治理等多条战线上同步发力,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朝着打造省际交界贫困村脱贫“样板村”这个目标迈步。而这些改变的背后,是各方力量的积极支持,是村民的积极参与。

  邀请广东鸿宇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潮州建筑设计院为新农村建设进行整体村庄规划和提升。积极引进在外的创业者到村里发展观赏竹产业,建成观赏竹生产基地。挂钩帮扶单位潮州市教育局发动5所学校300多名教职员工,对老围屋进行修整提升,将原来的“危楼”活化成客家围楼风貌……市县镇村干群齐心,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是东明村发生变化的关键所在。

  尤其难得的是,在一些项目的落地过程中,村里的施工队多数由本村村民组成,还带动了不少贫困户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建设美丽家乡的同时,增加收入,开辟脱贫之路。青年村民陈炳辉不计回报、投工投劳,为村里打造了六处小景点;柑农陈金福勇当致富带头人,倾力传授乡亲种柑之法,带领村民增产增收……村民合力互助,成了东明村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村民能不能理解我们,并参与其中,是我们能不能完成清拆工作的关键。”东山镇干部表示。为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东明村成立环境整治党员先锋队,采取“无职党员设岗定职,有职党员分片包干”的清拆工作模式,发动村民积极参与清理整治工作。党员干部带头干,大大激发了村民开展环境整治、改善美丽家园的热情,掀起了全面向“脏乱差”现象开战的高潮。

  随着村庄面貌的改变,东明村正进一步发掘自身的资源,在提升村庄“颜值”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内涵”。

  据介绍,目前,东明村还将深掘村里红色基因和乡土故事,生动还原“画眉古井”“地下交通站”“石寮秘密会议旧址”“神龟石”等文化印记,通过讲好乡村故事,“塑形”与“铸魂”相结合,在焕发贫困村新活力的同时,引导大众见贤思齐、传承美德。

  擦亮边界示范带

  初夏时节,车行茶阳镇通往福建的省道,一座座客家民居散落在漫山遍野的蜜柚林与竹林中,而省道沿线一处处热火朝天施工中的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正与之相呼应。

  《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茶阳镇于2019年10月制定印发了《茶阳镇“沿省际边界”示范带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这些建设中的文化景观正是茶阳镇“沿省际边界”示范带的各个节点,未来这些节点将串珠成链,成为大埔县乃至广东省的窗口。

  茶阳镇“沿省际边界”示范带开工建设至今,许多项目已初见雏形,一幅尽显当地风土人情的秀丽画卷正缓缓绘就。

  华祝村是茶阳镇“沿省际边界”示范带覆盖下的一个自然村,其距广东福建交界仅有几百米距离。茶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人选钟晓科介绍,华祝村的乡贤文化源远流长,深深影响着村子的发展。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乡贤回归乡土反哺家乡,为村子的发展注入新风活力。

  每年清明节,华祝村同乡会都会组织乡亲们回乡植树造林,这一活动至今已经开展了10余年。近几年华祝村还组织了青少年夏令营,把全村的孩子集中起来,花半个月的时间邀请老师为孩子们授课。“授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增进孩子们对家乡的感情。”华祝村外出乡贤丘凯说。

  乡贤文化不仅凝聚了村民们的“向心力”,也为华祝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强大助力。在茶阳镇“沿省际边界”示范带建设的契机下,华祝村规划打造具有本村特色的乡贤文化园、健身小游园以及香樟物语园。在项目建设需要用地时,听闻消息的丘凯主动动员家族兄弟把家族剩下的一半老宅基地无偿让出来作为场地。而在之前扩建公路的时候,丘姓家族就已经把一半的宅基地慷慨地贡献出来了。

  健身小游园和香樟物语园依水而建,清澈的溪水从加宽的河道中潺潺流过。然而,这条小溪在10余年前却是另一种面貌。泥沙淤积、河道变窄、水位下降,小溪曾濒临消失的边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华祝村村民在乡贤的带领下开始对小溪进行整治。由于之前村里并不富裕,村民们就计划每年完成一段小溪的治理,逐年的整治工作终于取得成效,流经村口的小溪又重新焕发生机。

  小溪两旁绿荫成翠,村口愈加干净整洁,祠堂得到修缮,一盏盏路灯也亮了起来……在各方努力下,华祝村的村容村貌发生大变样,而在乡贤文化的助推下,华祝村更是朝着产业更兴旺、乡村更美好、村民更幸福的目标不断奋进。

  “村里漂亮了很多”

  在茶阳镇长兴村村口,一座蕴含浓郁客家风情的崭新庭院与历史悠久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一斗堂比邻而居。几位正在庭院休憩的村民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村里人都非常喜欢这个庭院,傍晚吃完饭来这里散步的人非常多。”“希望我们的村子能再多建几个这样的庭院!”

  村民回忆,在庭院落成之前,这里原是一片片菜地,周围猪栏、牛栏以及农村的土厕随处可见。

  如何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改善一斗堂的周边环境,并切实提升村民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茶阳镇在长兴村给出的答案是既要让环境变得干净整洁,又能让村民们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

  为此,庭院以契合一斗堂的客家耕读文化为主题,设计过程中融合了美丽、宜居、人文理念,并巧妙利用了整治时所留下的各种材料和老物件,比如之前菜地里的石头就用来铺设庭院的小道,猪栏、牛栏的围栏则改造为精致的护栏。走在庭院的小道上,还能看到刻有慎、安、孝等字眼的经过精心设计的石板嵌入其中。类似的设计在整座庭院中比比皆是。

  负责规划建设的浙江卓创乡建团队负责人赵启贤介绍,庭院的设计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避免大拆大建,并且为体现客家文化特色,项目还充分发掘利用村子的文化资源。

  长兴村客家庭院的建设不仅推动了村容村貌的改善,而且也在不断改变着村民的生活习惯。之前村里到处都是散养的鸡,庭院落成后村民们为维护茶余饭后的散步场地,家里的鸡都圈养在了改造好的鸡舍里。

  在茶阳镇“沿省际边界”示范带上,以长兴村客家庭院为代表的诸多文化项目对外是展示的窗口,对内则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与此同时,茶阳镇还在满足省界村村民的基本需求上苦下功夫。钟晓科表示,茶阳镇既要打造包含文化属性的特色工程,也要建设让群众能够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

  在茶阳镇大觉村,随着“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推行,村容村貌让人耳目一新,村民们对此赞不绝口。据了解,村里原有的猪栏、牛栏以及土厕拆掉之后,一部分腾出的土地改造为共享菜园,村民们可以自发认领菜地种植,还有一部分则修缮为村道,方便村民更好地出行。

  郑启云是大觉村村民,自1975年以来他就一直在村里担任村医。已过花甲之年的郑启云,依旧精神矍铄,他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去年‘三清三拆三整治’后,村子漂亮了很多。”45年的行医生涯中,郑启云见证了村子的一步步变迁,而今乡村振兴的沃土孕育了新机遇,大觉村的未来大有可为。

  深呼吸

  内外兼修,打造美丽乡村新图景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而省界村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大重点。

  如何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为广东省界村打造美丽乡村新图景?东明村和茶阳镇“沿省际边界”示范带的治理经验或许能见微知著。

  不管是对贫困村还是其他省界村,外来的支持只是一时之举,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要获得长远成效,为村庄注入内生动力是其中关键。从经济角度而言,村庄需要发掘地方的优势资源,推动村庄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居环境的持续治理提供必要的物资、人员支持。这些优势资源既可以是本地的特色产业,抑或是当地风景名胜。

  乡贤文化则是村庄内生动力的重要文化源泉。“郡书赤矜其乡贤,善其邦族”。历史上,一代代乡贤为村子的延续与发展尽心竭力;今日,乡村振兴正当时,改善人居环境离不开各方乡贤的大力支持。乡贤投身家乡建设不仅能带领村民奋发进取,还能为农村注入倡导乡风文明的精神力量。

  改善人居环境还需要发动多方社会力量,通过规划设计、资金扶持等方式让村庄“改头换面”。对于省界村而言,建设各类示范工程既是省界村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也能够对村民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产生引导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建设示范工程应该要避免大拆大建,要充分利用当地已有资源。此外,村庄还可通过为村民修建公共生活设施,带动村民参与治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维护机制。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