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目标背后的考量
◎《南方》杂志记者/李拉
◎本文责编/刘树强
中国经济增速年度目标怎么定?这是全国两会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疫情冲击下,今年这个话题更是备受关注。
5月22日上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答案:今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中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但GDP“无数”,不代表政府心中无数。不设目标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国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对经济发展的谨慎考量,以及始终秉持的实事求是、务实负责的态度。
决策背后的深谋远虑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完成目标任务带来了挑战。我们实事求是,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5月22日下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代表们谈道: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目标会定在6%左右。但是,疫情发生以后有的事情不由我们作主,世界经济衰退已成定局,我们受到的影响有多大、有多深,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如果我们硬性定一个,那着眼点就会变成强刺激、抓增长率了,这样不符合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我们一直在讲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短短一席话,道出了决策背后的深谋远虑,既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也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经济增长目标本质上是一个预期性的指标,每年的GDP增长目标都是参考上一年经济实际增长情况来设定的,它保持了一个相对的连续性。
事实上,2016年以来,从以“区间”方式设定增长预期目标,到用“左右”二字为增长数字增添弹性,政府工作报告中目标微调的背后,是官方对增长速度的淡化和对发展质量的强调。
从现实看,今年全球疫情形势复杂,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造成无法相对准确地预测今年的增长,也很难再按照过去的方式来设定经济增长目标。
而“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既有客观原因,也有谨慎考虑;既体现了政府实事求是、务实科学的作风,又彰显了对民生的重视。
不设具体目标是务实之举
“虽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特殊时期,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是务实之举。”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疫情尚未过去,不设增速目标是为应对风险挑战留出更多调节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说,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是当前应对疫情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冲击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不纠结于经济增长的具体指标,将更有利于引导各方面专注扩大内需、做好“六稳”“六保”、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等目标任务。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鲁晓明表示,报告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通过提升防控能力、减税降费、促进就业、加大投资、扩大民生保障等途径,抓住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副会长蓝逢辉表示,报告中提到,今年没有具体的增长目标。但是在报告中,从财税、金融、保险、能源等方面,给予了大中小企业非常多的改革措施和政策鼓励办法,这些措施就是保证保障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的有力举措。通过这些措施,就算不提具体经济目标,那经济目标也在我们所有企业、在中国所有大众的奋斗中去体现。
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没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对事关百姓福祉的就业、物价、居民收入等均有明确设定。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不设具体的GDP增长目标,能更好地聚焦民生,确保整体国民经济计划稳中求进。
“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把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放在核心位置。”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说,这样就守住了民生底线。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是基础,保是底线。‘六保’都是针对当前最突出的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底线思维。‘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守住这一底线就意味着经济有稳的基础,也意味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不等于经济增长不重要
今年没有提出增速具体目标,不等于经济增长不重要,更不是说我们就没有了发展目标。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看,除了GDP,还有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脱贫攻坚、环境、居民收入等一系列指标。
而无论是保民生、保就业,还是脱贫攻坚,都要有经济增长的支撑,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因此,虽然没有直接提GDP的增长目标,但经济增长的内容已经融在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
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看,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必须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所以,今年仍有许多硬指标必须达到,仍有不少硬任务必须完成,更有完成各项工作的硬时限。
今年不设置经济增速目标,但强化了对“六稳”与“六保”的要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六稳’‘六保’,我们追求的是经济的科学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其实在追求这些的时候,也会间接推进国内生产总值降幅尽可能减少,但着眼点着力点不能放在GDP增速上。”
“六保”已经成为今年政府经济政策的最大着力点,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成为首要目标。
广东一直持续加大“六稳”工作力度,持续落细落实“六保”的各项举措。
今年以来,广东先后发布了“复工复产20条”“中小企业金融18条”“中小企业26条”等惠企措施,通过税费减免、社保减负、就业补贴、降低用能成本等方式,“真金白银”减轻企业负担,并积极扩大内需,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释放消费潜力,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在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强调,广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这次全国两会的要求和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化危为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为全国大局作出广东努力、广东贡献。要坚持“稳中求进”,加大“六稳”“六保”工作力度,强化过“紧日子”思想,优先保障稳就业保民生扩投资项目,加快释放“双区”建设和“双城”联动效应,做实“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要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契机,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以改革精神和时代担当应对风险、迎接挑战、赢得未来。
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背后,我们更须争分夺秒、全力以赴。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