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日暮乡关何处寻

2020-09-14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李梦醒

  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乡村而言,缺少一片菜园、几棵果树、几张石凳,人们失去的或许不仅仅是田园间的烟火气,恰恰是传统韵味的生长土壤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刷白墙、画壁画,房前屋后铺水泥……当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与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现代文化建设、产业有机结合,许多问题、矛盾、困惑往往迎刃而解。但这其中,却有若干课题人们至今还在探索,如何留住乡愁便是其中之一。

  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乡村而言,缺少一片菜园、几棵果树、几张石凳,人们失去的或许不仅仅是田园间的烟火气。平凡的草木篱笆、鸡鸣犬吠,往往是乡村符号中最具乡愁意象的元素。一方乡土,恰恰是传统韵味的生长土壤。

  何起故园情

  过去一二十年来,广东农村住房实现了从泥砖房到楼房的转变,但由于对农房建设管控较少,导致有些村庄布局、房屋结构、建筑面积和外立面等杂乱无章。传统的民居样式被方方正正的水泥“火柴盒”取代;一些地方追求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等“形象工程”,偏离了村庄建设重点;模仿、照搬城市模式或其他“网红乡村”模式,脱离乡村实际;有的地方甚至存在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等突出问题。同质化、低档次、缺乏特色的乡村旅游涌现,难以对游客形成长久吸引力。乡村有了干净清爽的外貌,却总让人觉得少了些应有的内涵。

  “对本地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不足,往往导致对当地风貌的严重破坏。”采访中,广东省文史馆文学院院长徐南铁举例说,他在采风中到访江西某县,发现当地以徽派建筑为主,十分好奇,询问之下得知,当地人在住建部下发的几个农房建设式样中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比较顺眼的”。“赣南与皖南的界限,没想到就这样模糊起来。”徐南铁感慨。

  在《南方》杂志记者走访的多个村落中,不难看到,有些地方村容村貌建设,离不开各类壁画。看似效果不错,仔细观察,才发现由于各地壁画水平参差不齐,生搬硬套内容,反而与当地的文化、风俗格格不入,造成了千村一貌的效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侯卫东认为:“许多传统村落把建筑都修得整整齐齐,以为这就可以成为传统村落了。实际上,传统村落里不同时期的各种类型建筑共存,这才是最好的。千万不要都弄成一式的,那就完全失去了它的价值。”

  面对广阔的乡村旅游市场,游客对乡村旅游的体验需求日趋多元化。乡村旅游正从低水平重复建设向差异化、特色化、品质化方向发展。同样,有些村由于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人才匮乏,文化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有限,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缺乏生机和活力,难以实现长足发展。

  现实正告诉人们:简单粗放的风貌提升是难以经历长久的风化、审美考验的,乡村的风貌提升还是要回归乡村本身。

  乡村更需规划意识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乡村要美丽,规划应先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在其2018年所做的“农房风貌的管控和提升”专题讲座中指出,农房建设水平是目前乡村地区风貌塑造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影响农房建设水平最重要的就是村庄规划管理。

  “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规划先行意识,能够让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工作更具系统思维。以梅州蕉岭县为例,通过立足区域定位和村庄特色,以专项规划指导村庄整治建设,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按程序组织实施项目建设,避免千村一面。2019年底前,蕉岭全县97个行政村全面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实现一村一规划。韶关仁化县也同样坚持“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原则,完成了全县109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出台了县城规划区农民住房管理规定、农村破旧泥砖房拆后土地管理制度、国省道沿线两旁房屋管控制度、美丽乡村建设后期长效管护办法等一系列管控文件,严格规范农村建房。

  两地大胆尝试与探索,是多地长期建设工作积累下的经验。近年来,广东省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农村面貌明显改善。但在全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全省农房杂乱无序、乡村风貌缺失和农村宅基地管理不到位、违法违规建房等问题较为严重,成为广东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的突出短板。

  2020年8月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出台。8月20日,《指导意见》的解读出台;“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尊重农民合理意愿,体现地域和农村特色,因地制宜编制多规合一、简约实用的村庄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并做好与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结合当地实际编印农房设计图集,免费提供村民选择采用。鼓励村民集中建房,形成相对集中、集约高效的村庄用地建设布局。”

  随着《指导意见》及官方解读文件出台,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工作规划先行的思想结合实践更加深入人心,这也使得人们看到,乡村面貌的提升着急不得、马虎不得,它不仅关乎着一缕乡愁,更关乎着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活起居。

  我来建设家乡美

  2020年6月,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南澳村启动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工作,统一村庄农房外观设计。该村原规划打造岭南风貌,建筑色调以黑白灰为主,但多数村民认为“建栋房子要住一辈子,不想家门口一片灰灰的,感觉沉闷”。最终,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尊重多数人意见,除南澳新村外,其余自然村采用米白、米黄色为建筑主色调的简欧风格,并定下三种农房外观样式作为今后新建房的标准风貌。岭南风貌加清新简欧风,给斗门带来了新面貌,也积累了教训、经验、心得。

  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农民主体性是指农民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农房管控风貌提升的过程中,农民主体性是否得到重视,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农民的意见如何等,直接影响着农民对改造后的美丽乡村的认同感与居住的舒适度。当然,众口难调,在意见收集和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难免给基层政府和风貌提升工作带来不小的工作压力和难度,这也是导致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效能低的部分原因。

  2018年5月,广东省正式将四会列为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2019年6月,四会市入选国家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名单。除了专门聘请规划设计专家团队,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精准的全域规划设计,四会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先营造氛围,把舆论热起来;再鼓励动员,把愿景树起来;最后全力推动,把群众力量汇起来。

  将政府主动、群众被动的“推力”,变成了既有政府助力,又有群众主动的“拉力”,让村民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四会积累了经验也取得了效果:101户的罗源镇铁坑村有40多户村民无偿让出猪栏牛舍、闲置空地近20亩,建成了如今的铁坑村儒风广场,干净整洁,篮球场、共享菜园、文化长廊一应俱全。一条长12公里、宽6米的环镇路让全镇风貌增色不少,它的建成离不开沿途近50户村民的“慷慨解囊”。

  改变过去仅靠村干部和党员“单打独斗”的局面,坚持“农民要什么,我们干什么”,乡村建设的过程让群众参与、效果让群众检验、成效让群众受益,形成了发展的合力。

  会当凌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如果将俯瞰乡村的视角继续拉高,人们会发现,前景无限的农村,如果没有舒适美丽的景观,没有产业的支撑,没有文化的浸润,依然难逃将被城市“虹吸”甚至空心化的命运。

  而今看来,农房管控风貌提升或许正在成为一剂良方,通过顶层设计,当政者更加了解所执政地区的优劣势并发现未来扬长避短的发展方向、执行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农房管控风貌提升的过程中,真正激发村民爱家、爱村,投身建设的主动性,激发社会资源向农村倾斜的热情,让乡村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