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这支神秘队伍是离新冠病毒最近的人

2020-11-23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李拉

  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分昼夜埋头苦干,为前线战友输送最为宝贵的检测数据。没有呐喊助威,只有默默守卫,他们是离新冠病毒最近的 “检验人”

  ◎《南方》杂志记者/李拉 通讯员/张阳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刘树强

  10月19日下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举行抗疫阶段总结会,158位医务工作者获颁“逸仙荣光奖”。在分享环节,检验科主管技师丁睿上台分享战疫故事,朴实而真挚的话语,让人感动不已。

  这一天,距离丁睿和同事古文深作为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员赴港归来,仅过了一个月。

  而在2个月前,刚结束在北京天坛医院26天的支援工作返穗,隔离期刚满,他们两人便又马不停蹄踏上援港的征途。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科作为广州最早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单位之一,不仅在除夕夜派出2名骨干驰援武汉,紧接着又派出2名骨干接连支援北京和香港,而且在后方医院更是组建了一支检验力量雄厚的精锐队伍,24小时坚守岗位,至今已完成了17万余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日均检测量达到1100余份。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们是离新冠病毒最近的一群人,是临床最坚实的后盾,是一群看不见的英雄。疫情之下,他们一直在无声坚守着。

  援鄂:三级防护装备与病毒正面过招

  《南方》杂志记者在医院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见到方伟祯时,他正对着电脑识别结果进行人工判断,一旁的新冠核酸实验记录表上,密密麻麻登记着各种数据。

  尽管本地已数月未出现新冠肺炎病例,但是疫情防控依然不容松懈,检验科也丝毫不能放松,每天的核酸检验量仍保持在1000份左右的高位状态。所以援鄂医疗队返回广州后,只做了简单休整,方伟祯和另一位援鄂队员刘晓强就又投入到繁重的日常工作中。

  不过,谈起除夕星夜驰援,到整整两个月在武汉的救援,方伟祯和刘晓强依然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1月24日,大年三十,接到省卫健委通知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紧急组建了20人医疗队,随广东省第一批医疗队驰援武汉。刘晓强、方伟祯作为检验科的骨干,出现在医疗队名单中。

  “我在老家梅州与家人准备过年,下午3时接到通知后,二话不说,收拾了几件厚衣服就往广州赶,年夜饭也没来得及吃,我爱人只能给我下了一碗面。”刘晓强说。

  “若有战,召必应”,刘晓强和方伟祯说,这就是责任所在。

  到达当时已封城的武汉,进驻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仅4公里的汉口医院后,迎接刘晓强和方伟祯的第一关,是三级防护培训。因为要直接接触新冠病毒,这项工作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风险,实验室人员都必须做好严密防护:帽子、口罩、护目镜、面罩、防护服、隔离衣、鞋套、手套……全套防护装备穿脱下来,至少要30分钟。

  防护级别越高,穿上感觉越不透气,不出半小时身上就开始冒汗,持续工作几小时后,全身湿透,护目镜会起雾,手也经常抽筋。但为了节省防护服,检测队员进实验室后少则6个小时,多则12个小时,不喝水、不吃饭,也不去厕所。

  除了体能和生理上的考验,对于首批到达疫区中心的医护人员而言,需要经受住的,还有心理考验。

  “刚开始对每一个人确实都是煎熬,汉口医院检验科和门诊病人候诊区都在同一栋楼,医护人员、病人,包括医疗废物的出入都只有一个口,我们每天直面门诊病人,不仅危险系数高,心情也因为疫情严重而焦灼。”方伟祯提到。

  病毒检测在疫情处置中占据关键一环,对于患者进行判别、隔离、治疗等极为重要。刘晓强和方伟祯进驻后就紧急评估了医院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对设备物资进行快速核对和检查,并与医院检验科及援汉医疗队深入讨论,提议在汉口医院门诊及定点社区医院开展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M抗体检测,并筹建PCR实验室开展核酸检测。

  “我们联系爱心单位捐赠了一台生物安全柜,可是设备安装人员来不了,从运输、装机到调试,我们只能看着图纸摸索,靠自己一手组装完成。”刘晓强说。

  随着两个检测项目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帮助临床精准隔离患者、集中治疗力量、有效遏制疫情。

  武汉战疫前线条件艰苦,刘晓强和方伟祯还在休息时间当起司机和消毒员,接送换班临床医护人员往返、消毒清洗防护用品,主动撑起后勤。

  他们在疫情中心,足足坚守了59天。

  援京援港:24小时高强度运转,打好抗疫保卫战

  6月的首都,疫情防控形势再度紧张。遵循“应检尽检”原则,北京急需大量核酸检测技术人员,检验科的丁睿、古文深两位党员积极报名应征,广东医疗队于6月20日深夜飞抵北京。

  “冷清,这是到达时的第一感受。”古文深说,还有一丝对工作量、工作方式未知的忐忑。

  医疗队对口支援的是位于新发地市场周边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进驻医院后,医疗队员迅速完成6台核酸提取仪器和5台核酸扩增仪器的安装、校准和比对。抵京不到24小时,医疗队搭建的实验室便上线启用。

  6月26日晚,医疗队迎来第一次大规模筛查样本。丁睿、古文深主动要求第一批进入实验室,经过连夜奋战,8000多人次的检测样本顺利出结果。

  由于社区采样多在白天铺开,样本送达医院几乎都是下午5时30分之后,大量检测工作只能在夜间直至凌晨进行。从接收样本,到核酸提取、PCR检测,再到最后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要经历十来个步骤,每一步都要聚精会神,慎之又慎。

  “我们提前做好分工,检测就像流水线一样保持高速不间断进行。”古文深说道。

  就这样,他们每天与时间赛跑,为病例确诊工作把好最后的关卡,为临床救治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检测工作过程虽然艰苦,但我们深知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一定要把好质量关,绝对不能出错。”丁睿说,支援队的到来,使北京当地检测能力短时间内提升了10倍。

  7月15日,丁睿、古文深圆满完成支援任务,从北京返粤。

  然而,隔离期14天刚满,他们又收到了组建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赴港的通知,“支援香港,我们也是责无旁贷”,以广东医疗队员为主的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很快组建完毕。

  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的实验室设在由体育馆临时改建的方舱医院,条件比较简陋。但作为具备PCR资质,能熟练掌握核酸提取、核酸扩增等技术的检测人员,在进入实验室的第一时间,很快进入应急检测状态。

  随着香港9月1日开始普及社区检测计划,样本每天源源不断地运往检测实验室,“高峰时样本就跟小山一样堆满了方舱医院”,丁睿提到,而且香港采取单采单检,意味着检测量更大,他们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工作制,采用两班倒的排班方式,每班12小时开展检测工作。

  “为了保证检测节奏不断,我们都是分批吃饭,晚上11时多吃饭是常有的事。我连续上过7个夜班,日夜颠倒。”古文深说,就这样持续14天,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完成了180万份核酸样本检测。

  “走出实验室一霎,经常连胳膊都抬不起来,双手被手套捂得苍白起泡,消炎止痛膏是领得最多的用品。”说起这段经历,丁睿语调颇为轻松,但是脸上因口罩勒痕而至今未消的点点痕迹,却清晰记录着那段时间的不易。

  本部:守土有责,当好前线“侦察兵”

  每次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检验人员都在第一时间做好准备,冲锋陷阵。这次,也不例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科及时响应需求,成为广州最早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单位之一,1月21日便发出第一份检测报告。为了保证核酸检测质量,医院组建了一支检验力量雄厚的八人精锐队伍,24小时坚守在工作岗位,除了完成大量样本的检测,还对试剂、检测系统、检测方法进行评估比对,保证检测前、中、后质量控制,做好检测全程中涉及各个环节的生物安全工作。

  抗疫路上,逸仙检验人没有停下过他们的脚步。支部党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勇担重任,带领全体科室成员坚守岗位、忘我拼搏。

  “晚上怕黑?没事,你一进实验室,做着做着天就亮了。”“我尽量一次吃饱点,班次结束前就可以不脱防护衣了。”一言一句,都是检测工作的缩影。到目前为止,医院已完成17万余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日最高检测量达1723人份,平均4小时发出报告,为抗击疫情尽了一分力量。

  百年逸仙,从不负国!这是逸仙检验人始终坚持的初心。在肉眼可见的数以万计的检测结果的背后,是众人不曾看到的付出和坚守。正如丁睿在分享会上所说:“检验人员都在实验室里,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与病毒作斗争。当我们准确地筛查出病毒,速度更快、质量更高地提供检测结果时,这就是我们检验人的价值!”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