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十周年祭
十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短短一瞬,但“阿拉伯之春”的负面影响或将长期存在。十年过后,阿拉伯世界尚未走出战争、社会动乱和经济衰退的阴影。这场浩劫发人深省,从而得出令人刻骨铭心的启示
◎唐继赞(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责编/刘龙飞
2010年岁尾,阿拉伯世界爆发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运动”,被西方鼓吹为“阿拉伯之春”。这场实为“颜色革命”的政治运动,导致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四国政权更迭,叙利亚、也门陷入长期内战,多数阿拉伯国家出现规模不等的动乱,故也被称为“中东剧变”。阿拉伯世界从此陷入经济停滞、社会动荡、战火频仍、民生凋敝、人道危机加剧的阴霾之中,“阿拉伯之春”秒变“阿拉伯之冬”。十年过后,这场浩劫不禁发人深省,从而得出令人刻骨铭心的教训和启示。
“阿拉伯之春”的起源及其影响
所谓“阿拉伯之春”,开始于北非国家突尼斯的一起小贩自焚事件。当地时间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一位名叫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的26岁大学毕业生,由于就业无望而自焚。2008年西方经济危机严重波及中东地区,一直表现较好的突尼斯经济形势出现下滑势头,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日趋严重。布瓦吉吉因长期找不到工作,在家庭生活负担的重压下选择以摊贩谋生。其间,因无营业执照而被市政管理人员刁难和侮辱,以致走上轻生路,自焚身亡。事件发生后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引起民众对当事人的同情和对政府的不满,从而引发了全国大规模抗议示威。在群众示威和骚乱的强大压力下,总统本·阿里被迫下台,并于2011年1月逃往沙特,离开他统治了23年的国家。突尼斯事件,很快被西方吹捧为“阿拉伯之春”,成为以突尼斯国花命名的“茉莉花革命”。
突尼斯小贩自焚事件,居然成了“阿拉伯之春”的导火索。“茉莉花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迅速向整个阿拉伯世界蔓延。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昔日的阿拉伯世界领头羊—埃及。2011年1月25日,埃及民众开始上街示威、骚乱、罢工。抗议活动波及多座城市,首都开罗和海港城市亚历山大,均有上百万人参加。示威者喊出“穆巴拉克下台”等口号。2月11日,穆巴拉克宣布辞职并将权力移交给军方。以强人著称的穆巴拉克结束了长达30年的总统生涯。
利比亚紧随其后。2011年2月16日,利比亚爆发反政府抗议活动。2月18日,反对派控制了该国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大部分地区,政府派出精锐部队和雇佣军进行镇压。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以保护抗议民众为由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7月15日,美国、北约国家等39国承认利反对派政权,并对政府军进行狂轰滥炸。反对派8月23日宣布占领象征卡扎菲政权的阿齐齐亚兵营,10月20日占领卡扎菲政权的最后据点苏尔特。执政42年的卡扎菲被乱枪打死。10月31日,北约宣布结束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2011年1月至2月,一向平静的也门也出现了要求总统萨利赫下台的抗议示威活动。此后,也门局势一直动荡不安,反政府示威游行不断。4月23日,迫于国内反政府示威的压力,萨利赫同意接受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调停方案,宣布将在30日内辞去总统职务。不过,海合会的调停方案并未落实。6月3日,首都萨那总统府内一座清真寺遭到炮击,致萨利赫受伤,随后被送往沙特疗伤。9月4日,也门史上声势最大的游行示威在萨那以及塔伊兹、荷台达等主要城市爆发,要求萨利赫立即下台。9月25日,刚从沙特回国的萨利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数天内放弃权力。11月23日晚,萨利赫在沙特签署协议,将权力和平移交给副总统哈迪。也门长达33年的“萨利赫时代”就此终结。
除了上述被“阿拉伯之春”摧毁政权的四国,受波及较大的当属叙利亚。至今尚在延续的叙利亚内战,也是“阿拉伯之春”的产物。当地时间2011年3月6日,叙利亚南部城市德拉发生了一起“涂鸦”事件,在墙壁上涂写反政府言辞的15名小学生遭安全部队逮捕,受到残酷虐待。消息传出后,引起民众对孩子们的同情和对政府的不满,从而引燃大规模抗议示威。4月18日,约10万示威者在霍姆斯广场静坐,要求总统巴沙尔下台。下半年,随着叙利亚局势动荡的加剧和外部干预增加,数以千计的反对派组织和武装派别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以致演变成难以平息的内战。巴沙尔政权虽然在俄罗斯和伊朗等外部力量的力挺下幸免“阿拉伯之春”浪潮的吞噬,但其遭遇的危机不知何时才能转圜。
阿拉伯君主制国家也受到了“阿拉伯之春”的冲击,其中尤以海湾地区的巴林王国为最。当地时间2011年2月14日,以什叶派民众为主体的抗议示威活动爆发。示威者提出政府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政治自由、赋予什叶派平等权利地位等要求,甚至有人喊出推翻王室的口号。2月17日,巴林政府出动军队镇压。3月14日,由沙特和阿联酋的1500名军警组成的海湾大军“半岛之盾”进入巴林参与平叛。巴林的民众示威活动最终在“半岛之盾”的镇压下得以平息。
“阿拉伯之春”掀起的示威浪潮,也在不同程度上波及其他阿拉伯国家。多数政权虽未伤筋动骨,但在政府被迫对民众诉求做出一定让步后,国内总体局势依然陷入动荡不安,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的状况。
十年间,“阿拉伯之春”的幽灵依然在中东地区游荡,“颜色革命”无时不在威胁着阿拉伯世界。2019年上半年阿尔及利亚和苏丹的政权更迭,从根本上讲也是被民众抗议示威促发而成,故也被外界认为是“阿拉伯之春”的产物。
“阿拉伯之春”引发的反思和启示
“阿拉伯之春”起初是一场民众自发的变革运动,但被阿拉伯各国内部势力利用,并在西方国家推波助澜下,形成了席卷阿拉伯世界的所谓“民主运动”,陷阿拉伯世界于动乱和战乱之中。十年过去,其给世人诸多启示。
首先,“阿拉伯之春”的爆发有其必然性,但阿拉伯世界的变革条件尚未成熟。“阿拉伯之春”的爆发并非偶然。从当时的国际气候分析,其与苏联垮台后东欧“颜色革命”兴起和2008年西方经济危机对中东地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关。而从阿拉伯世界的具体情况来看,这场自发的“群众运动”充分体现了阿拉伯人民强烈的不满现状和变革诉求。人民对长期固化的政治体制和家族统治的抵制、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和严重贪腐现象的愤懑、对经济不景气和失业率高企的不满、对民生凋敝和人道危机加剧的不能容忍,日积月累的种种怨气需要发泄,变革诉求急需伸张,“阿拉伯之春”的爆发顺理成章。不过,阿拉伯国家变革的内部条件尚不成熟。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这场政治运动中,没有出现一个能够领导民众实现伟大变革的政党或政治力量,示威者仍是乌合之众,其无序并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阿拉伯之春”爆发后,西方鼓吹的“民主价值观”在阿拉伯世界屡屡碰壁,雄辩地证明其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早在2001年美国“9·11”恐袭事件发生后,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同时,就作了推行其“大中东民主计划”的尝试。但该计划最终因“水土不服”而宣告失败。“阿拉伯之春”是西方“民主价值观”在中东遭遇的又一次挫折,它向世人昭示:民主脱离现实,势必带来动乱,国家受损,百姓遭殃。实践再次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不能由外部强加,阿拉伯国家只有走自主选择并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才有前途。
再次,稳定是发展的第一要务。“阿拉伯之春”酿成的长期动乱和战乱,让阿拉伯国家吃尽了苦头。阿拉伯世界的许多仁人志士越来越认识到,发展才是第一要务,而稳定则是发展的第一要素。以埃及为例,如梦初醒的埃及人,就深刻体验到了这一真理。在西方“民主价值观”的蛊惑下,埃及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崇尚无政府主义,动辄上街示威,根本无心做好工作、发展经济。如今,埃及人民在付出惨痛代价后得到了教训,摈弃了无政府主义的恶习,国家正在拨乱反正,摸索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埃及或将重回阿拉伯世界“领头羊”的地位。
分析人士认为,十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阿拉伯之春”的负面影响或将长期存在。十年过后,阿拉伯世界尚未走出战争、社会动乱和经济衰退的阴影。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又令其经济雪上加霜。不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可以相信,阿拉伯国家只要记取惨痛教训并从中得出有益启示,就能走出“阿拉伯之冬”的严寒。阿拉伯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