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让红色遗址“活”在当下

2021-01-11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杨洋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发自韶关等地

  ◎本文责编∕李焱鑫

  知来路,明前路。

  广东的红色遗址“惟石能言”,铭刻着百年征程的峥嵘过往,激发着再启新程的向往。

  红色南粤,有这么一块历史厚重的地区,与江西赣州、湖南郴州并称为“红三角”。这里是近现代中国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见证地——韶关。

  从长征铁流到梅岭坚守,再到“红色祖屋”,韶关山山水水和街头里巷留下的红色印记,讲述着百年不变的初心,也丰盈着这座古城的文化血脉,形成“新长征路”上澎湃的精神力量。

  在时间的叙事里,当下连接未来。2021年到来之际,《南方》杂志记者走读红色热土,走进粤北韶关,循着先辈的足迹,探寻“活”在当下的精神传承。

  新长征的新精神

  “出发!出发!”

  深冬季节,南雄市油山镇上朔村人民会堂,韶关市军粮供应中心党支部的党员,以党旗为引领,以此为起点重走长征路,亲身体验当年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

  “学习革命先辈在极其艰难困苦条件下始终保持乐观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用实际行动扎牢全市军粮供应保障基础,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为我市争当粤北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作出更大贡献。”党员曾玉丰说。

  这是近年来从上朔村人民会堂“再出发”的诸多“红军队伍”之一。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企事业单位人员,踏着先辈的足迹,重温那段光荣的历史。

  粤北地区处于湘粤赣三省要冲,是红军长征向敌军较薄弱的西南方向突破的必经之路。

  1934年10月26日,红军从江西信丰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红一军团前锋进入南雄油山、界址和乌迳一带。

  原南雄市史志办副主任李君祥说,1934年10月27日拂晓,红军侦察连向正在新田圩附近山坡上挖战壕的约200名敌人发起攻击。顷刻,整个新田圩枪声大作,双方展开了激战。战斗中,红军歼敌20多人,缴获枪支弹药一批,打赢了入粤的第一场胜仗。

  南雄是红军长征入粤的第一站。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邓小平、项英、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经作战于此,不仅在当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址,也留下了许多口耳相传的故事。

  近年来,南雄成立红色革命史料收集工作小组办公室,加大对历史遗迹的发掘,这个过程也是对红色文化的再发扬和再传承。

  1935年,项英、陈毅和战友转战梅岭三年,陈毅一度被困,虑不得脱,写下《梅岭三章》,当时群众冒着被反动派发现的危险,为陈毅的部队送物资。80多年后,工作组查证到某地有当年陈毅的藏身洞,但地势险要、密林无径,当地群众听闻后发动起来,当即开辟出一条上山路,方便工作组上山。这让李君祥非常感动:“我们通过收集史料让更多人知道英雄的故事,我们南雄人民也是英雄的人民。”

  在英雄的南雄人民的努力下,今日之南雄奋力开创振兴发展的新局面,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工业稳步发展,国家长征文化公园的建设已经进入规划论证阶段,灵潭村等一批新农村以红色旅游描绘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画卷,梅关古道等红色遗址经过连片打造成为精品线路……

  “南雄把‘红色’写进了城市名片,在‘十四五’阶段,将高度重视、紧紧把握重大机遇,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严格对标对表加强对接,全力争取各项政策支持,走好老区苏区振兴的新长征路。”南雄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温春花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说。

  初心诠释制胜密码

  从80多年前的长征路,到现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党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一路走来的制胜密码在哪里?

  在韶关仁化县的这一个小镇里,可以寻得答案。

  走进白墙青瓦的城口镇,一处民房的墙上,还保留着80多年前留下的红军标语“消灭地主”“农民起义”。冬日的午后,人们坐在家门口晒晒太阳,一片祥和的气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会跟孩子们谈起小时候听来的红军故事。

  1935年10月31日起,红军部队挺进仁化县境内。当时国民党在城口镇至湖南汝城、桂东一带布下第二道封锁线。11月2日,枪声在城口突然响起。红二师六团奇袭城口,摧毁26座碉堡,俘敌百余人,在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上撕开了巨大缺口。

  “当时红军军纪严明,11月寒冷的冬夜里,就在街两边的屋檐下,双手抱枪,和衣而睡。有的晚上借了群众的门板躺着睡的,第二天还把门板安好。”城口镇文化站站长黄本洲指着狭窄的街道说,这就是当年5万余红军集中休整的地方,“这让老百姓印象深刻:几万人的军队对群众秋毫无犯,这是真心为人民的好军队。”

  红军在城口短短的几天内筹集了一批军饷和军粮,并且都一一打下了借条。当年红军进行地下联络活动的胜一理发店,以及毛泽东曾经落脚的广兴栈,如今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并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还原。

  在城口镇东坑村,张堂英老人一家五代,还守护着一个珍贵的红军碗。1934年的那个冬天,张堂英家收留了几位红军伤员。其中一名红军伤员痊愈离开张堂英家时,为答谢她一家无微不至的照料,特赠送了一个瓷碗作为留念,这个碗一留就留了80多年。

  红军与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这“人民至上”的初心,就是我党百年来砥砺前行的制胜密码。

  现在的城口小镇,坐落着全省唯一一座以长征为主题的大型纪念馆——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相关的红军长征文创产品火爆。铜鼓岭红军烈士陵园则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为民是初心,谋幸福是使命。

  展望“十四五”,仁化正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按照“一馆(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一山(丹霞山)一线(红色景观线)”的布局思路,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带动红色产业发展。

  红色赋能新发展

  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当下的红色文化依然焕发着时代的生机。

  我们的走读,也“偶遇”许多同路人,来自不同的背景,探寻着同样的初心。

  在韶关市区五里亭,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前来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队伍络绎不绝。展馆用丰富的表现形式,呈现了广东省委在韶关4年从南雄瑶坑到始兴红围,再到市区五里亭,三易其址的斗争历史。“红色祖屋”成为韶关市区最火爆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在乐昌,来自粤港澳三地的60名大学生探访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重温抗日战争时期华南地区高校迁址粤北、延续教育火种的历史,深入了解粤港澳三地教育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感受同根同源的深情厚谊。

  不仅是韶关红,整个广东,南粤红不仅“活”起来,也在“火”起来。

  “一座广州城,半部近代史”,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将“红色立体研学”纳入暑假作业;梅州近年对三河坝战役纪念园进行了升级改造,并紧锣密鼓加紧建设三河坝干部学院;湛江廉江市46个革命老区贫困村,把红色元素融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提升了乡村颜值,更给乡村红色旅游带来新机遇……

  广东发布了对“十四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

  这是红色能量的隽永魅力,更是新时代对于丰厚的红色精神营养的需求。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2021年,我们将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上,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长征”迈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红色精神的指引,需要红色文化的赋能。

  回到原点,回到建党之初奋斗之地,回到红军长征入粤起始之地,回到省委机关的“祖屋”之地,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回归初心,汲取迈步从头越的坚实力量,这就是红色遗址一直鲜活丰盈的生命力所在。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