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演进与逻辑关系

2021-03-1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谢文新

  ◎谢文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

  ◎本文责编/殷立飞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在进行理论阐释和运用过程中,有人仅看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在”内涵,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未来”维度。有的研究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出发,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层面;还有的研究仅就“时代化”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没有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整体逻辑把握其内涵。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既有纵向的历史演进,也具有横向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更好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从而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演进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不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指引时代的科学理论。

  针对20世纪初的时代特征,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视野观察当时的世界,指出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战争与革命是当时的时代主题,中国革命也必将成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割据”和“统一战线”等革命理论,探索出新民主主义的独特道路,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和具体时代背景的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时代化飞跃。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则迎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也即第二次时代化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以其开阔的眼界敏锐观察到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及时对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的转换做出科学判断。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新时代,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具体实践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他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因为马克思主义需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时代性质、时代主题、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时代课题。

  面临着党在新时期的建设任务,江泽民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以此为指导,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有关“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为主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顺应社会主义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胡锦涛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立时代潮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科学分析时代趋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历史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困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难题、大事,迎来了新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提出“8个明确”和“14个坚持”原则和方略,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时代辩证法。

游客在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内参观“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展”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向度

  首先,它是“大时代化”与“小时代化”的统一。列宁在《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曾指出,“我们是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界点”,“这里谈的历史上的大时代”,划分为三个“小时代”。 我们既要把握历史上大时代的整体特征,又要把握个别国家或个别事件的“小时代”特殊情况,最好在这两个时代的交汇处,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仅从大时代出发,把时代看作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也不能仅从大时代的某个时期或阶段,仅从具体时间、具体环境出发。我们既要从整个世界形势和时代的矛盾、问题和特征出发,又要从各国或各阶段实际情况出发,把时代看作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变化的、分阶段的,从而把小时代融入人类历史发展大时代和大方向之中。

  其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时代化的统一。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践”的时代化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是19世纪时代条件、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的深刻体现,是那个时代“实践”的结晶。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不是现成的教条工具,必须根据时代主题、特征、要求的变化,结合各国实际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和民族特色。列宁曾精辟地回答了我们共产主义者应当如何适应时代、赶上时代的步伐,他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最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时代精神和时代语境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核心是与时俱进,而时代精神和时代语境是“时”的题中应有之意,它决定着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判断和选择。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时代精神反映在世界文化思潮、人们普遍的心理特征和价值指向,以及对当代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上。全球化时代,既需要世界各个国家共同维护全球化的成果,又需要联合起来对抗孤立主义、保守主义、逆全球化的回潮。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更充分地反映出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语境相统一的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的内在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关键,大众化是基础。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紧紧围绕中国化这个核心,牢牢抓住时代化这个关键,不断夯实大众化这个基础,实现三者的整体全面推进、深化协调发展。

  中国化离不开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它主要涉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内容。实际上,它主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学术相结合。因此,我们就应当自觉地将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放在整个世界历史时代的大背景下冷静客观地考察,只有准确把握世界历史时代的脉搏,才能准确定位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特征和本质内涵。

  时代化蕴含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它主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特征和时代任务相结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事求是,不断创新。时代的发展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成其时代化的本质内涵。

  大众化促进时代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它主要涉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正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构成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其时代化和中国化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以时代、理论、实践和逻辑为一体的严密体系,对于它的科学理解必须做到这四个维度的共同把握。任何一种单一化的理解,都可能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误读。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而言,我们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主题和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从而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