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好导游是怎样炼成的

2021-08-23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李梦醒

  一批“有文化、有底蕴、懂宣传”的导游,正逐步活跃起来,悄然打开文化旅游的新样态、引领文旅融合的新风尚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好的旅游,离不开高素质的导游和讲解员;而好的导游和讲解员,是老师、文化使者、宣传达人。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旅业迎来飞速发展,导游这个特殊的群体也迎来新的职业机遇和挑战。如今,一批“有文化、有底蕴、懂宣传”的导游,正逐步活跃起来,悄然打开文化旅游的新样态、引领文旅融合的新风尚。

  网红导游的看家本事

  “大家和兵马俑一起拍合照时记得关掉美颜相机,不要把国字脸的秦俑拍成了瓜子脸……”

  “据说《盗墓笔记》里的吴邪,他的吴山居就在西泠印社隔壁,我告诉你真实情况是,隔壁是楼外楼。爱看《盗墓笔记》的人喜欢在这儿搞年会……”

  近来,在抖音、小红书、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极火的两位导游一南一北,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临潼兵马俑的冰蛋(真名张斌)和杭州小黑(真名诸鸣),从线上火到线下,成为现象级的网红导游。

  粉丝们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可以将厚重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风趣幽默的讲解风格巧妙融合,赢得现场游客和网上“云游客”们的声声赞叹。他们的出圈也带火了景区、景点,不少粉丝从线上不远千里到现场打卡。

  因为“金句”频出被称为“秦俑馆里的‘段子手’”,张斌知道,自从2013年开始做导游讲解工作,之所以能在线上线下都火出圈,是自己“疯狂学习”的结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全程2小时的讲解,张斌能讲出5种版本。在讲解过程中,他根据实际听讲的游客年龄、层次、需求的不同,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激发游客对陕西历史文化的兴趣。

  “要成为一名‘问不倒’的导游,就必须加强学习,充实知识库,才能在讲解中不断融入新的内容。导游讲故事不是照本宣科将文字转述给游客,而是要用游客爱听的话语,讲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生活,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有所收获。”张斌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表达他对导游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完讲什么,导游们还要学会怎么讲。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较2020年3月增长7633万,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亿,占网民整体的88.3%。越来越多的文化和旅游短视频创作者也加入进来,聚焦创作文旅题材的短视频作品。而观察短视频与文化和旅游行业的结合,不难发现:多个爆款网红景点正是通过短视频大量传播而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打卡地。

  光拍旅游景区的风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配文案、音乐、精彩的讲解、恰到好处的情节设计,讲究互动性、趣味性。玩转短视频,几乎成了网红导游们的看家本事。

  文博讲解员正出圈

  每到做志愿讲解的日子,赵迦颐都会早早来到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做志愿讲解工作,这样的习惯她已经坚持了九年。

  “让人记不住的讲解是没有意义的。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不断摸索,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区域(国家)观众的需求,随时调整讲解形式,把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加入讲解当中,并注重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增加交流和互动环节,适当使用网络热词,使讲解生动有趣。”赵迦颐向《南方》杂志记者说。

  每次讲解时间一般是1.5~2个小时,一天服务2~3次,围绕着广州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从户外讲到室内陈列的各类文物,讲到口干舌燥是赵迦颐及很多志愿讲解员的状态。

  不过,在赵迦颐看来,这种方式不仅是力所能及的回馈社会的方式,心里更充满了快乐与充实:“当观众们有所收获,满意而发自内心地为你鼓掌,说‘想不到广州有这样好的免费讲解’,我的内心是非常自豪和欣慰的!”

  对于赵迦颐而言,志愿讲解工作还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提升的好方式。

  “讲解员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广州形象。作为讲解员,不仅要吃透讲解内容,更要不断深挖,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学识,让讲解深入人心。遇到个别不能回答的问题,不能不懂乱答,可以留下问题和观众联系方式,查阅资料后回复观众,也可以在现场虚心请教观众,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志愿讲解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志愿工作不是一时兴起,不拿一分钱,却要释放百分百的热情和坚持。”

  像赵迦颐这样活跃在文博讲解一线的志愿讲解员在广东有很多。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国家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84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不少博物馆都采取了专职讲解员+志愿讲解员的模式,以满足群众越来越高涨的讲解参观需求。

  “讲解员既要做知识的传递者,讲清文物的内涵,传播文物的价值,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也要做知识的生产者,通过加强研究,触类旁通,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金瑞国认为。

  文旅内核在文化

  当今,全球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重要阶段。文化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催生众多新业态,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快了产业数字化转型,智慧旅游、数字旅游新产品层出不穷,旅游消费者对智慧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这些变革对于我国现有80多万名导游来说是一场严峻考验,对于我国旅游院校而言则提出了导游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技术发展新要求、产业转型新需求和消费变化新追求的命题。

  “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讲文化,本就是文化服务的初衷。文物不应被束之高阁或存于橱窗,只有找到与当下生活的结合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时代价值和功用。既然博物馆‘上云’‘入网’的尝试已广受认可,那么疫情过后,更加普及化、常态化的探索也值得进一步实践。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今后博物馆会以怎样的方式和观众见面,对讲解员的要求都会越来越高。这一行业的数字化发展,不但离不开‘网红’讲解员的支撑,也一定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网红名嘴’。”广州日报曾在评论文章《期待更多“网红”文博讲解员》中这样提出导游、讲解员面临的时代机遇与课题。

  自去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各地的景区、博物馆时不时要迎来间歇性休业、关闭。“线下关闭、线上开张”模式随着发达的互联网迅速普及。抖音、淘宝等互联网平台在去年就相继举办了“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全国几十家博物馆踊跃参与。短视频平台上,导游、讲解员们通过随时实地开展直播或短视频方式,更是培养了粉丝和游客们在线上、在外地品读历史、走近文物的新习惯。

  线上体验的舒适度与兴趣度的提升,得益于数字化展示技术的成熟。展品、景区和观者的距离被无限拉近,与讲解员、导游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专业功底密不可分。当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吸引粉丝、游客来到实地打卡,亲眼感受真实历史与文物的魅力,面对现场实实在在的听讲观众,也更能激发导游与讲解员的讲解激情。因而,线上的火爆更可视为是在非常时期下一种自救和自我宣传的有效手段,养成一批线上忠粉,对线下实际游玩时聚集人气与经济效益有着多重的宣传效应。

  业界的动态直接引发评价标准的体系变化,除了导游文旅赛事正在进行,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制定的《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也正式发布。《方案》提出,要“以游客评价为导向,构建与导游等级考评机制深度融合的导游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激励导游自觉提升服务质量”。《方案》的提出,不仅是对过去导游市场乱象的整治,更对新时期的导游提出了更高标准:有文化,服务佳,方可立足。

  培养一批真正优秀的导游,才能讲好各地的文旅故事,从而讲好中国故事。这样的中国文旅不仅拥有充满魅力的对外窗口,那些特色各异的景区、文博场所也将增添更多人文风景。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