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滨海绿城打造沿海经济带上新增长极
茂名龙湖公园
油城十路
好心湖
空气质量常年稳居全省前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比翼齐飞,正是石化重工业城市茂名当前发展态势的生动体现
◎文 / 纪壮壮
茂名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由贸易区这三大经济圈的圈际地带,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2018年8月,省委书记李希到茂名调研时曾为茂名发展指明方向,茂名要努力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
如今的茂名,正通过新旧动能的转换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绿城,努力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贡献茂名力量。
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软硬环境
南海之滨,被称为“南方油城”的茂名正以全新的面貌驶上发展的快车道。
提到茂名,就会让人想到茂名石化。连续9年夺得全省纳税冠军的茂名石化,如今也成了转型升级的代名词。
走进茂名石化厂区,空气清新没有异味,污水经过处理后养着金鱼,现代化智能工厂的科学管理、绿色低碳颠覆了外界对传统石化企业的印象。数据显示,2012至2017年,茂名石化累计开发70个化工新产品,开发化工新产品数量居中国石化第一位。其中11个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入16家知名跨国公司供应链。
茂名石化的转型升级,是茂名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缩影。对于石化产业,茂名的态度非常鲜明:坚定不移做强拉长,争做全国石化科技创新引领者、世界一流石化基地。
近些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下,茂名石化产业站在工业4.0风口部署改革。在茂名石化不断做大的同时,涌现出一批石化行业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企业。新华粤石化公司建成国内第一套3万吨/年裂解汽油提抽高纯度苯乙烯工业装置,该技术获得广东省2015年科学技术一等奖。
茂名正逐渐摆脱“一业独大”,呈现出一派“多核驱动”发展之势。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特色轻工纺织、医药与健康、金属加工及先进装备制造这“六大主导产业”齐发并进。
与此同时,茂名还努力营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软硬环境。全力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市域交通、县域交通、港口五大方面的48个项目建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下更大功夫实施“放管服”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好的软环境支撑。
此外,以沿海经济带为抓手,茂名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拓展能有所作为的政策空间;与北部湾经济区、海南自贸区相向而行,茂名将联手打造中国滨海旅游目的地和现代农业发展集聚区,2020年茂名将承办北部湾经合组织第11次成员大会。
茂名高新区晋升国家高新区,赋予茂名创新发展新使命。茂名借力中德(茂名)精细化工园产业平台,推进与德国、荷兰、俄罗斯、新加坡、意大利和日本等经贸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2018年,茂名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再上榜“中国百强城市”;规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562%,居全省首位;新引进超千万元项目300个;成功申报省级工程中心21家,居粤东西北前列;全社会R&D投入18.79亿元;出台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及“人才政策20条”,引导创新要素加快聚集;空气质量指数稳居全省前三;2016年茂名流入人口占总人数的例为5%,2017年则达到了7.1%。
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雏形正在形成。
未来,茂名将进一步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区位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后发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
茂名将以极化强核心,努力提升茂名在全省沿海经济带和北部湾城市群中的城市能级;以特色抓产业,通过错位发展把茂名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现实生产力;以融合谋突破,力争在三大经济圈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高铁时代”快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8年7月1日,深茂铁路江茂段正式开通运营,茂名正式进入高铁时代。深茂铁路茂名段长56公里,设有马踏、电白、茂名站三个客运站。
深茂铁路开通后,茂名站成为五条铁路交会点,一跃成为粤西重要铁路枢纽。深茂铁路与厦深铁路、茂湛铁路共同形成广东沿海与海南、北部湾地区以及西南地区的便捷铁路通道。
高铁带来的最直观红利便是拉近了茂名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距离。深茂铁路的开通,改变了以往茂名与粤港澳大湾区只能通过普铁广茂线相通的状况,把茂名到广州的时间从5小时压缩到2.5小时,实现了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
茂名市茂南区是粤西最大的石油、乙烯后续产品和家具、饲料生产加工基地,是全国最大的高岭土精选加工及造纸涂料主要供应基地,特色农业发展也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往受交通欠发达因素和区位条件的制约,有些资源优势难以较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如今深茂高铁的开通,打破了这一长期制约粤西地区发展的交通瓶颈,铺垫了产业转移的“高速跑道”,为区域经济开放合作提供了现实支撑条件,将有利于更多的生产要素加速向欠发达地区延伸。
将视线放大到茂名全市,作为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第一大市,茂名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化基地,是广东省的能源基地,还是广东省农业大市、全国水果第一市,并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说,茂名与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非常高的互补性。如何快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成为茂名发展的重大机遇。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规划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广湛高铁成为热门话题。
从地图上看,茂名市恰好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城市群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连接处。而350公里时速的广湛高铁正是促进这两大国家发展战略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茂名将通过交通互联、产业共建、政策协同,积极融入这两大国家发展战略,把茂名的区位、资源、环境的潜力和优势充分发掘出来,加快实现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所提出的打造粤西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
此外,茂名的发展红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回流。统计数据显示,全市2017年户籍人口突破800万,常住人口增长比户籍人口增长多3.12万,这充分表明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日益增强。这与近年来茂名的交通便利度提高是正相关的。深茂高铁的开通,让“人才的回流”有了无限的期待。
县域经济发展破解不平衡短板
有数据显示,在粤东西北县域经济整体排行中,茂名的各区、县级市排名总体靠前,这是茂名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考核中连续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茂名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的重要基础和现实抓手。
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是茂名一直以来的发展特色。茂名各个县区都有着明确的发展分工和方向:茂南突出精细化工、高岭土加工、商贸物流和新兴产业;电白突出珠宝加工、香精香料、食品加工、家居建材和医药健康;信宜突出矿产资源、毛纺、玉器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高州突出“三高”农业、农产品加工、金属制品、纺织制衣和皮革制品;化州突出生物科技、木材加工、水产品加工、化橘红加工……
在做大做强做精做深主导产业之外,茂名同样用县域经济的发展破解不平衡短板。茂名下辖的县区,人口多、面积大,区、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全面。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茂名正以4个县域副中心建设为推动县域协调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2017年9月,茂名市委、市政府选定电白区沙琅镇、信宜市钱排镇、高州市长坡镇、化州市合江镇等4个地处县域发展弱侧又有一定基础的镇打造县域副中心,以此为支点加快把发展短板转变成“潜力板”。
2018年11月,4个县域副中心至2035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四地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沙琅作为“全国特色小镇”探索龟鳖养殖持续发展,培育壮大南药种植加工业;钱排致力于三华李种植、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矿产资源开发等;长坡依托高州水库、冼夫人文化遗址等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合江依托丝绸特色产业、蚕桑特色农业、森林公园等打开乡村全域旅游格局。
在茂名的战略部署中,县域副中心的建设与其他非县域副中心城镇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县域副中心的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努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同时,该战略也对推动乡村振兴有实质性价值,茂名各县区农村广袤,县城无论行政服务还是经济功能都无法覆盖一些偏远镇村,县域副中心将有效弥补这块短板。位于电白北部山区中心地带的沙琅镇,将龟养殖特色经济升级为全业态的龟产业链,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龟产业链全业态产业集聚地,带动周边观珠、霞洞、黄岭、那霍、望夫和罗坑等六个镇的发展。
“好心之城”高位推进“四城同创”
走在茂名街头,可以发现“创”字已经成为这里的高频词。
“创”字来源于茂名全体市民共同的举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好心平安茂名”这四项活动。
从曾经的“一创”“双创”到现如今的“四创”,一个个具体的创建考核指标,正在从不同维度勾勒出城市的升级新轨迹;一项项创建工作相继推进,早已从宣传口号落地浸润城市生态。
从城区道路的改造升级到市区河流清淤治理;从街心公园星罗棋布到绿色小镇悄然崛起;从大街小巷乱摆卖基本杜绝到农贸市场改造后面貌一新;从志愿者上路协助疏导交通到“礼让斑马线”初见成效;从公交车上文明让座到公共场所吸烟日渐减少,城市面貌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人真切感受到建设文明城市的内涵。
“四城同创”打开了茂名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让全市城乡居民共享“生态红利”。2016年,茂名率先在粤西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秉承“滨海绿城,好心茂名”建设理念,目标是让城市变得更加生态宜居、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健康舒适。
随着新一轮绿化茂名大行动的深入开展,森林进城围城工程不断推进,新建了市民公园、露天矿生态公园、小东江休闲景观带、南香公园、官渡公园、红旗公园等一批绿色休闲场所,市区空气质量指数排名居全省前列。茂名高州市大坡镇、古丁镇、深镇镇已跻身“广东省生态乡镇”行列,全市共有38条村庄被授予“茂名市生态示范村”称号。
平安不平安,首先看治安。2017年起,茂名全面启动公安派出所“四、六、双十”警务机制,“每日一设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警务工作,要求派出所每日必须在辖区内设卡盘查,对街面犯罪形成预防、震慑、威压。2017年全市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2.83%,“两抢”警情同比下降58.28%。2018年全市“两抢一盗”发案率下降21.12%。
卫生面貌是一个城市的“脸面”。2018年以来,茂名整治城区“六乱”现象,开展“清洁家园、灭蚊防病、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行动,整治一批市民反映强烈的烧烤档和大排档,基本解决小东江景观带周边乱摆乱卖、占道经营等问题,全面启动“小餐饮、小食品、小作坊、小摊贩”行业集中整治,推进部分道路、公厕升级改造,增加垃圾压缩,推进灯饰亮化工程,加快配置公共场所体育健身器材……全市各地各单位的创建卫生工作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由弱化变强化的转变,创建质量不断提高。
“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我国综合评价城市发展水平的最高荣誉,也是城市最具影响力的金字招牌。2018年是新一轮“创文”周期的奠基之年,茂名大力开展“三整治二提升”行动,推进城乡文明发展一体化,在创建中切实把担当精神激发出来、群众力量动员起来、考核评价手段运用起来,努力营造全社会合力“创文”的良好局面,全力打造“好心茂名”城市品牌。
近年来,“红丝带”爱心助考、“暖心送学”“小手拉大手”等一系列文明公益活动不断涌现,用“好心文化”涵育文明的心灵,取得了良好、广泛的社会效应。
惠民爱民的“好心精神”
在茂名,有一处热门的网红景点—好心湖,这里碧波荡漾,是绝好的写生风景。你一定想象不到,网红景点的前身却是一个10.07平方公里的露天矿坑,污染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
上世纪90年代,开采油页岩1亿多吨的茂名露天矿停止开采,留下百米深的矿坑。矿坑周围的村庄水土流失严重,当地村民生活在晴天扬尘、雨天泥泞的环境中。矿坑如一块巨大的疤痕横亘在茂名大地上。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5年前才有了好转。2013年下半年,茂名市委、市政府开始谋划露天矿生态修复和公园建设工作,通过引水、种树、建馆、修路,打造具有茂名油城文化特色的矿山地质公园,创造了废弃露天矿变身生态公园的奇迹。
这不但将露天矿原始矿业开采的完整遗迹保存下来,而且极大改善了周边人居环境。未来,广东首家矿产遗址博物馆将在湖区落成,周边工业遗址也计划改造为文化创意园。
露天矿是茂名的根,是茂名的源。最终,焕然一新的矿坑湖被命名为好心湖,取意在茂名流传千年的“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的冼夫人文化精神。
在茂名的青山绿水间,绿色发展理念与惠民爱民“好心精神”融为一体,为打造沿海经济带新的增长极,进行有益的探索。
如今,“好心文化”已经在茂名落地生根。“好心茂名”徽章已成为了很多市民的日常饰物,“好心茂名”的LOGO(标识)印在了各种器皿之上,争做“好心茂名人”已成为了800万茂名人的共同追求。
“好心文化”是茂名城市文化的“根”,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城市文化根脉的创新发展,聚合茂名发展的强劲动能。
“好心文化”也在更多领域发挥出能量。2016年,茂名滨海新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在冼夫人故里揭牌成立。基地投入使用以来,廉政大讲堂开展廉政专题教育30多场次,接待参观学习人员30多万人次。
社会治安问题是困扰茂名多年的老大难。经过综合治理,电信诈骗重灾区电白区逐渐成为打击电信诈骗示范区,飙车案、涉毒涉枪案发案率也大幅下降。究其深因,文化教育在杜绝歪风邪气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茂名市委宣传部主导的“冼夫人海外行”活动已经先后走进了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冼夫人与‘一带一路’国际论坛”也应运而生,“好心文化”牵手“一带一路”名扬海外。
“冼夫人海外行”是茂名打造“好心茂名”文化品牌的一个缩影,茂名市委宣传部对此专门进行了深调研,提出了一套组合拳。好心茂名人、好心茂名家庭、茂名好网民评选等相继举行。
网编:卢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