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忆红军粤北三年游击战
梅关古道陈毅元帅《梅岭三章》诗碑廊
◎张咏棋
◎本文责编∕蒋玉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守在中央苏区的红军以粤北油山为中心,继续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在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却不忘以诗明志。今日重温,仍深感震撼。
1934年10月,蒋介石获悉项英、陈毅已转移到赣粤边境,立即调动重兵,包围“清剿”。广东军阀余汉谋向报界夸口三个月消灭共产党和游击队,他们建成三道封锁线后,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并村、封坑、包围等等手段,进行最残酷的“围剿”。
在项英、陈毅的冷静指挥下,敌人的“清剿”屡遭失败,把“三个月消灭共产党和游击队”的计划改为半年,后来又改为一年,最后改为长期“清剿”。但是,敌人的“移民并村”“封坑搜山”等毒辣手段,却始终没有放弃,红军游击队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陈毅作了《赣南游击词》来描述:“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天明,几番梦不成。”
尽管形势恶劣,但项英、陈毅他们始终革命意志坚定,依靠当地群众,坚持斗争。1936年4月12日,项英在南雄水口打一个伏击战,敌保安团长被项英的警卫排长击毙,保安队员全军覆没。后来游击队员编了一首歌宣传:“项英打击保安团,胜利捷报传四方。水口垅里号声起,一团敌军消灭光。”
1935年和1936年赣粤边军民在粉碎余汉谋和戴嗣夏的两次“清剿”中,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坚持了革命阵地,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可谓“万死千伤鬼亦雄”。
陈毅自己也于1936年冬天,因叛徒陈宏(又名陈海)的叛变,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达20天之久。在丛莽间,他苦虑不得脱身,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绝笔”《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项英、陈毅等还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如著名的“偷渡大梅关”,陈毅有诗曰:“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
1937年8月8日,中共赣粤边特委发表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宣言,提出了停止敌对行动,释放政治犯,团结一致抗日的主张。8月27日,国民党江西省大余县县长彭育英向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发出“感秘代电”,表示愿与红军陈毅谈判。经过一系列谈判,南方豪杰风雷动,团结救亡下山来。1938年1月下旬,南方八省的游击队,终于汇集成一支劲旅,组成了新四军,走上了抗日战争的前线。
红军粤北三年游击战,与当地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广东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配合留守红军的革命斗争,战胜了各种严酷环境和困难,实现了革命火种一直不灭,斗争一直不停,红旗一直不倒,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诗词。毛泽东对项英、陈毅等同志所领导的南方各游击区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