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广东靠什么走出“三明治困境”

2020-01-13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

  传统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创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完全形成,前后夹攻的“三明治困境”成为广东转型升级最大的挑战

  ◎《南方》杂志记者/郭芳 通讯员/朱金宏 魏强 发自广州、深圳

  “许多珠三角企业就像一块三明治里的火腿肉。一边,比产品质量、创新,很多比不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另一边,生产成本竞争不过后来者,例如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广东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丁力形象地称其为“三明治困境”。

  传统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创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完全形成,前后夹攻的“三明治困境”成为广东转型升级最大的挑战。号称“世界工厂”的广东还有没有比较优势?在新一轮全球产业洗牌中,广东能否找到自己的新定位?

  广东制造面临“双重挤压”

  广东制造的传统竞争力优势正在面临“双重挤压”。

  向内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原材料价格飙升、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内忧外患的夹击下,珠三角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力危机。其中,制造成本的上扬,吃掉了企业相当部分利润,使得珠三角企业的日子“越来越艰难”。

  仅以劳动力成本上涨为例,这几乎是大部分珠三角企业面临的难题。思科电子,是珠三角一家手机元配件生产商。思科董事长苏绍禧告诉记者:“思科分布在深圳、惠州、潮州的工厂,需要数以千计的工人。2008年到现在,工人的工资翻了一倍多,仍然难以吸引到足够的产业工人。”

  《2019年度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研究表明,人口红利的消退正在削弱广东制造业的成本优势。2013—2018年,广东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53611元上升至89826元,上涨了67.6%,年复合增长率为10.88%,超过了广东GDP增速大约2个百分点。

  2019年,广东省社科院与相关职能部门对全省企业进行的一项大规模问卷调查显示,在问及企业在2017-2018年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中,比重最高的三项分别是“劳动力成本上涨”(53.88%)、“原材料成本上涨”(31.92%)、招工难(27.76%)。

  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原材料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和“招工难”的问题相对更严峻。近七成(68.89%)的民营企业反映,“人工成本”上涨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响最大,显著高于“税收成本”和“能源成本”上涨等其他因素。

  向外看,逆全球化思潮扩散和全球贸易增长停滞对广东的制造业优势形成冲击。广东是全国第一外贸大省、世界制造业基地,2018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广东的外贸增长,是与全球贸易规模扩张紧密联系的。

  《报告》研究发现,2003-2008年是全球贸易快速扩展时期,全球贸易总量5年扩张了1.6倍,广东出口规模扩充了4.2倍。2008年之后,全球贸易增速显著放缓,在2008-2018年,全球贸易规模只扩张了1.1倍,同期广东出口规模也相应放缓,扩张了2.6倍。

  2019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全球贸易同比增速为0.5%。在第一季度广东出口增长了1.8%。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一旦全球贸易增长进入停滞期,将对广东外向型经济造成严重挑战。《报告》提出,尽管近期中美双方就分阶段取消加征关税文本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但广东必须对中美经贸摩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好在国际贸易发生趋势性变化情况下的应对准备。

  这种趋势性转变不仅仅是广东所面临,也是全国普遍面临的。但是相比于全国整体而言,广东经济外向度更高,过去长期以来更加依赖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国际市场,对这一转变的感受也更深刻。

  《报告》研究表明,广东必须寻找新的竞争力优势。这种新的竞争力优势,必须基于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需求相一致。

  “三明治困境”逼近广东

  广东转型升级正面临着前后夹攻的“三明治困境”:传统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创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完全形成。

  广东是影响全球的重要制造基地,“广东塞车,全球缺货”成为现象级影响力。2018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2.94万亿元,占全国1/8,以此参与世界制造业排名,已经跃升到第五位。广东生产了全世界近一半的智能手机、三分之一的液晶电视、三成的空调。

  然而,广东制造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几年前,“中国游客疯抢日本马桶盖、电饭煲”的新闻曾引发热议。值得注意的是,从中国游客在海外的“扫货榜单”看,几乎所有的商品类型在珠三角的工厂里并不缺乏,但为何要千里迢迢跨国购买?一边是“中国人热衷全球扫货”现象愈演愈烈,一边是珠三角企业产能过剩的声音不绝于耳。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错位?

  一个电饭煲,折射出“广东制造”和“日本制造”的差距。几年前,广州市民肖北北动身前往日本旅游。在日本的电器商场,肖北北花费4000多元人民币购买了一个智能电饭煲。相比之下,普通的国内电饭煲一般少则上百元,多则几百元。为何日本电饭煲能卖出这样的天价?“光针对不同的大米,这款日本品牌的电饭煲就设计了五种煮饭模式。同时,电饭煲的内胆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创新,可以‘把两元钱的米煮出四元钱的米的口感’,就是说它可以把米饭煮得更好吃。”肖北北所在的旅游团大概有2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都购买了智能电饭煲。

  广东省政协调研组发现,2017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广东仅华为公司一家制造业企业上榜。优势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如美的、格力、格兰仕等约有50%的产品为贴牌出口。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附加值在国际产业链中基本处于加工组装及配套环节,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及关键器件的生产配套仍相对缺乏。

  目前,广东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制造业企业不足10%。广东只有少数企业走在技术前沿,大多数企业创新活跃度不高。2017年全展R&D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35.6%,分别比江苏(42.5%)、浙江(38.9%)低6.9个百分点、3.3个百分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美经贸摩擦中,美国制裁中兴、华为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折射出广东乃至中国制造业“缺芯少核”的创新之痛。目前,广东一些关键设备、关键技术、关键原材料还需要依赖进口,产业发展受制于人。以LED封装产量为例,广东产量约占世界的半壁江山。但LED外延片、芯片制造等大部分基础专利技术,仍被欧美垄断。

  “目前,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珠三角制造业对电子材料有着巨大的消耗量。然而,当前大多数高端电子材料都要依赖进口。就拿某种电子材料而言,其成本只有一两元人民币,但其售价却高达200多美元。昂贵的价格,让许多珠三角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深圳一家创新团队负责人感慨不已。

  在“三明治困境”的夹击下,广东制造业效益难以有所突破。广东省政协调研组发现, 2019年上半年,广东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为5.8%,分别比2018年(6.1%)、2017年下降(6.6%)0.3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2018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利润率为5.3%,远低于美国12.2%的水平,制造业单位面积产出仅为韩国57.2%。

  “创新突围”跨出两个误区

  广东制造靠什么破题“三明治困境”?

  目前,越来越多的广东企业正在奋力创新,屡屡攻克行业的“珠穆朗玛峰”,向全球产业链条的高端攀爬。部分掌握自主核心技术、产品相对高端、有较强竞争力的广东企业,无惧“三明治困境”,在全球市场拥有较大份额的市场占有率。

  尽管被美国列入贸易清单,但华为2019年的发展表现出了坚韧的弹性。2019年前三季度,华为实现销售收入61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4%,智能手机销量一骑绝尘。从海思自研芯片,到鸿蒙操作系统,华为的“工具箱”里不乏硬核产品,一系列“备胎”陆续转正上岗。

  华为、中兴5G基站设备市场份额在全国超过70%、全球超过35%;大疆无人机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其中美国占1/3的市场份额;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医疗仪器产品销量位居全球第三,是国内对美出口最大的医疗仪器公司;等等。在广东企业频频自主创新的身影背后,广东正在全球贸易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话语权。

  《南方》杂志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如果要真正跳出“三明治困境”,创新突围仍需避开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一些地方政府在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盲目跟风。有的地方政府官员热衷于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诸多优惠政策,却对传统产业转型漠不关心。

  “产业本身并没有高级低级之分,重要的是在产业链上处在什么位置。”丁力表示,传统产业提高技术含量,照样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存在低端环节。如果处在价值链低端环节,想要发展同样困难重重。

  “广东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从事的并非关键核心领域,更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环节。”丁力对此举例道,珠三角是全球电脑配件的生产基地,然而大多企业只是从事简单的加工组装。就拿生产一个电脑硬盘来说,早在多年前毛利率就已经跌到5%左右甚至更低。

  “如果能攀向价值链的高端,即使是卖传统产品也能赚钱。”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对比道,一台普通的电饭煲价值几百元,而高端的智能电饭煲能卖到上万元。“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时我们不能思想僵化,只要能做到提高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发展,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就是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个误区:有的地方政府更多聚焦大企业创新,热衷于做锦上添花的事,而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不够,没有真正做到雪中送炭。

  以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为例,在“半导体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终端应用”这条产业链上,可能集聚着数百家企业,其中既有投资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晶圆制造企业,也有年产值几百万、上千万元的芯片设计小企业。

  “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不能靠单打独斗,创新链上的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对于产业而言,创新链中最短的短板决定了整个产业能否走得更远。” 陈鸿宇举例道,日本的创新产业链条是怎样培育起来的?就是大企业带领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共同创新。

  向改革要“创新性价比”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珠三角企业家需要从绝对比较优势走出来,学会用相对比较优势做文章,通俗地说就是提高性价比,由过去单一追求低成本的策略改变为双向努力,在低端制造产品上发挥成本优势,在高端产品上发挥创新优势。”丁力表示。

  “在生产成本与技术创新方面同时着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形成‘相对比较优势’。”在丁力看来,当面对发达国家的高品质产品竞争时,我们的产品品质不会低很多,但是更为便宜;当面对东南亚等国家更廉价的产品竞争时,我们的产品价格不会高很多,但是品质更好。也就是说通过性价比来提高市场占有率。

  丁力举例道,实际上,10多年前TCL在越南设厂,就面临着日韩高端企业和越南低端企业的双层夹击。然而,TCL并没有简单地打价格战,而是通过与国内同步的创新技术,针对当地消费者追逐时尚的需求,开发出有独特附加功能的产品,最后成功切入当地市场。这就是运用好“相对比较优势”的一个例子。

  企业创新的道路并不平坦,这当中充满了荆棘和风险,这也意味着付出的成本会更高。《南方》杂志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广东仍需改革突围,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为“创新性价比”腾出发展空间。

  比如,融资的高山,是许多创新企业面临的问题。“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加上早期没有漂亮的财务数据,公司融资遇到很大困难。”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总裁、首席科学官鲁先平回忆道,2006年,为了解决微芯生物当年的窘境,公司决定将其正在研发中的“西达本胺”作价2800万美元授权给国外公司。

  这笔钱让微芯生物熬过了最艰难的几年,但也让微芯生物放弃了“西达本胺”除中国外的所有国际市场。2011年鲁先平曾与国外公司协商以3倍价格将专利授权收回,但国外公司一口回绝。这段经历让鲁先平有些难以释怀。

  广东省政协调研组发现,创新创业“投融资生态圈”需加快完善。2018年,广东创业投资单笔平均融资额为1122万美元,分别比江苏(1884万美元)、浙江(1164万美元)低762万美元、42万美元。广东金融科技企业少,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竞争力100强企业中,广东有15家,同期北京有47家、上海有21家。

  “普通企业的成本,涉及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制度成本等诸多方面。如果企业要转型创新,还将面临着研发风险、市场风险、制度风险等带来的成本上扬。”丁力表示,政府需要对创新企业深入调研,对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破题。比如,广东可以在简政放权上继续先行先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创新企业的融资成本、研发成本“减负”;等等。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