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亚湾区“流动党员”有家 基层治理有为
流动党员担任社区书画班公益讲师。
海滨社区召开流动党员茶话会,收集社情民意。 惠州大亚湾区委组织部/供图
◎廖苑 贺浩然 余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这凸显了新时代下,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惠州大亚湾区城镇化建设迈入了“快车道”,各类人员流动日益频繁,流动人口涌入的同时,流动党员队伍也是逐年壮大。据不完全统计,大亚湾区有流动党员1400多名,占党员总数的10.8%。当前,大亚湾区正通过组织实施流动党员“安家”“顾家”“爱家”工程,有效引导流动党员从“流入社区”变为“融入社区”,实现既“安家”,又“顾家”,更“爱家”,让“流动党员”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精准识难
让流动党员找到“新家”
“找到组织就找到家了,为社区居民服务更有动力。”生活在大亚湾区澳头街道金湾社区的赵留成,是一名党员。虽然在深圳、大亚湾两地工作生活,但因为党组织关系在河南,一直没有时间回去过组织生活。金湾社区党总支在小区开展入户排查时,登记了他的党员信息。此后,他便以流动党员身份加入社区党组织,过上了正常的党的组织生活。
赵留成的经历,以前在大亚湾区并非个例。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宜居宜商环境,大亚湾区吸引了五湖四海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就业创业和安家定居。但像赵留成这样的流动党员,因为缺少条件,很难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有些流动党员不愿公开甚至刻意隐瞒党员身份,成为“隐身党员”“口袋党员”。
通过调研,大亚湾区发现,对于流动党员管理,存在诸多方面短板和弱项。比如说当地存在着管在册不管流动、有作为但不够有为、有管理没有服务、有联系没有监督等短板;存在着对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教育难保证、管理难到位、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困难;存在着指导不足、阵地不多、工作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效能亟须进一步提升。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真正弄清楚困难所在、原因所在,才能把准脉,施好策。面对城镇化加速发展带来的社会治理需求,对于地方而言是一道“必答题”,如何把这道开放的“必答题”答好,则考验着治理的智慧。面对流动党员管理等治理难题,大亚湾区通过持续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三找”活动,让1400多名外来流动党员能够最快找到组织,让流动党员在大亚湾区找到了“新家”,顺利“安家”。
精准施策
让流动党员融入“新家”
自从找到社区党组织后,在社区各项志愿服务中,总能看到赵留成的身影。作为流动党员,能够在基层治理中切实发挥出作用,这得益于大亚湾区打出的“三找一联两服务”“组合拳”,将流动党员纳入“双向闭环”管理机制。
精准识难才能精准施策。为此,大亚湾区通过制定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外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基层党支部委员联系流动党员等三项工作规程,按照“身份摸排、信息采集、学习教育、作用发挥、关怀激励、表现反馈”全流程分篇章制定具体指引,形成各步骤环环相扣、有机融合的闭环管理流程图,有效厘清“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等根本性问题。
“作为一名党员,积极亮身份为社区做点事是应该的。”得知居住地金湾社区党总支给自己写了表扬信,并寄到其组织关系所在的党支部,流动党员杜秀兰感动地说。大亚湾区通过与党员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沟通签订“双向管理·双重服务”协议书,建立两地党组织沟通渠道,实现“党员信息共通、党员教育共抓、党员困难共解、党员模范共育”,破解流动党员“两不管、两头松”的突出问题。
让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加强学习教育是重要途径,为此,大亚湾区持续加强流动党员“双向闭环”教育引导。通过全面铺设流动党员学习站点,充分利用大亚湾“1+2+3+N”党群服务阵地覆盖的优势,在区、街道、社区、农村、两新组织、居民小区党群服务中心(站)建设“流动党员之家”“红色家园”近100个。此外还通过网络送学、集中辅学、登门助学等多种方式,分类施策扩大学习教育服务覆盖面。正是通过从工作、生活、学习等多方面为流动党员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广大流动党员在大亚湾区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能真正融入“新家”之中,真正自发“顾家”。
精准有为
让流动党员护航“新家”
“当前小区居民以老年人居多,建议在小区的电梯内新增扶手。”今年70岁的老党员王人民是湖南人,退休后到大亚湾区澳头街道兴港社区定居。因为人随和、乐于助人,他被选为兴港社区居民代表,并担任社区志愿服务队队长、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等职务。闲不下来的他常常深入社区,走进居民家中收集社情民意,并将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在社区党建联席会上提出,推动了很多民生问题的解决。
像王人民这样的流动党员,在大亚湾区比比皆是。从顺利“安家”到自发“顾家”再到由衷“爱家”,大亚湾区有效引导流动党员身份融入、作用融入、情感融入,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
干“好”事要搭“好”平台,推进基层治理,平台建设是重要的一环。要团结“流动党员”真正围绕在党的周围,真正为“新家”护航,就要通过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自身优势,让他们通过精准有为,赋能基层治理。
为此,大亚湾区搭建了共治议事平台,让流动党员担任“代言人”。对在居民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力、号召力的流动党员,邀请其作为代表列席“两委”联席会议、社区茶话会、居民议事会等,利用收集社情民意的信息优势,推动办好了民生实事110多件;搭建了共治干事平台,让流动党员充当“主心骨”。以流动党员作为发起者,号召有共同爱好的居民群众组建广场舞队、太极队、艺术团、合唱团,把原本自娱自乐的居民发展成为有序的自治力量;搭建了共治志愿服务平台,让流动党员成为“排头兵”。引导流动党员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重点开展党的理论宣讲、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邻里纠纷调解、公益技能培训等各类志愿服务。通过打造“议事、干事、志愿服务”三个平台,为流动党员施展本领提供了广阔舞台,共同为大亚湾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对于外出流动党员,大亚湾区还督促党员就地报到参与党的组织生活与工作安排,争当家乡特色产业、特色产品、旅游美食的“推广大使”,为家乡发展献策出力、引才引资。也正是这样坚持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的有益探索,让大亚湾区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更有标准、有温度、有特色、有成效。广大流动党员在大亚湾区能主动亮身份、做表率,能助力解决群众烦心事、揪心事,在基层治理中贡献了重要力量,相关做法也成功入选第九届“粤治—治理现代化”优秀案例。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