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改革开放40年思想理论精粹选编

2019-01-02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辉煌成就的取得,是全党全国人民思想解放和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变革的结果。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取得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成果,具有重大意义。本期《南方》杂志特精选几篇改革开放40年思想理论文章以飨读者。

  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摘自《光明日报》)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作者系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

  李景田: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摘自《求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上关心关注中国的人士不禁要问:这些巨大的成就和变化究竟是怎样取得的?只要回顾一下40年来走过的历程,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过去40年,靠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大踏步走在时代前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骄傲自豪、信心百倍。在新时代把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继续推向前进,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些重大理论成果,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贯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主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下进行的伟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会长

  何毅亭:四十年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自《学习时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整整40年了。这40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成功开创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40年,是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伟大跨越的40年。40年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40年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就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旺盛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验和证明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强大推动力。40年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和强大中国。

  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伟大事业,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还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没有先例,只能在实践中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取得了理论和实践上许多重大成果,也不可避免走了一些弯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之前“左”的错误,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部分地区和领域对外开放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不平凡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改革开放对于中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重大意义,可以说出很多很多。归结到一点就是:开创并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起来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天地。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四根坚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和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越来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将越来越繁荣兴盛。这是极具重大意义的。

  ◎作者系中央党校副校长

  谢伏瞻: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献

  (摘自《人民日报》)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总结了40年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精辟阐释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战略部署。讲话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思想精深,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是指导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献。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这四个“基于”深刻表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的关键抉择,既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又体现了我们党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高尚全:新时代的改革方法论

  (摘自《人民日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方法论,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和运用改革方法论,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将其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改革经验和发展规律,把改革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承担着新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进一步继承、创新和发展改革方法论,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成功地探索和运用、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论,推动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肇始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一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突破了社会主义等于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党的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认识;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系统阐释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随后在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对外开放领域解放思想、打破禁锢,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突飞猛进发展。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作出新的重要理论阐述,指导改革步伐大大加快、改革成效大大提高。可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方法论。

  坚持问题导向,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通过摸索不断破解前进中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艰辛探索,我们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改革目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是一项没有先例可以仿效的系统工程,仍需要在摸索中前进。坚持问题导向,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最为重要的改革方法论之一。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从长远来看也是确保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同时,发展和稳定也为深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基本条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和方法论。

  ◎作者系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迟福林: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赢得未来

  (摘自《经济日报》)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经济活力:实现了GDP年均9.5%、人均GDP年均8.5%的增长,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由1.8%上升至15%;近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实践证明,“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内外环境重大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今天,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实践,不是为了简单地彰显过去,而是为了实现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突破,以赢得国际竞争合作与国内稳定发展的主动。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从工业化前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跨越,主要得益于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得益于打开国门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当前,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

  以产权保护为重点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的重大成果,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力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撑和支持。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压力和挑战,这种状况不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也不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既需要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应对民营经济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更需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民营经济稳定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法治保障基础。

  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重点重塑“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过去40年,“中国制造”依托低成本优势快速崛起;今天“中国制造”的低要素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中国制造”要重塑新的综合成本优势,关键在于通过系统的制度变革,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一是着力大幅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社保费用负担,以支持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发展壮大;二是着力解决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相匹配的普惠金融问题,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三是着力破除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垄断格局和利益藩篱,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本栏责编/张蓓蕾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