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原中央苏区县,诞生乡村振兴的红色样本

2019-07-1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史成雷

  【蹲点大埔】

  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既是一场歼灭战,要攻坚克难,也是一场持久战,还要久久为功

  

  ◎《南方》杂志记者∕史成雷 通讯员∕刘招迎 发自梅州大埔

  ◎本文责编∕郭芳

  1927年10月1日,在梅州大埔三河坝,为掩护八一南昌起义军主力部队向潮汕进发,朱德指挥起义军3000多人,面对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两万余人,浴血奋战三天三夜。

  次年4月,在三河坝战役中留存下来的革命火种,最终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登上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掀开了中国革命新的一页。

  作为广东省第一个获得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的原中央苏区县,三河坝战役所在的大埔县,书写了工农红军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承载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如今,在这块被众多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另一场战役正在打响。

  5月10日,全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在大埔县召开。省委书记李希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功推动我省老区苏区全面小康、振兴发展”。

  “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既是一场歼灭战,要攻坚克难,也是一场持久战,还要久久为功。”5月14日,大埔县委书记朱汉东在全县传达学习贯彻全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精神干部大会上,号召全县党员干部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劲头,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推动老区苏区振兴。

  苏区精神推动振兴发展

  “当年,我们所在的笔枝尾山顶就是朱德率领起义军抵抗国民党军队的主要阵地。”三河坝战役纪念园讲解员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三河坝战役进行到第4天,负责掩护主力撤退的蔡晴川营200多名勇士,最后在笔枝尾山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正是在先辈们历经艰苦奋战、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的革命战争中培育出来的。

  从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出发,驶过朱德大桥,跨过韩江,就来到三河镇旧寨村。旧寨村是省定贫困村。2017年底,旧寨村被确定为广东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第一批示范点。

  旧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志辉介绍,旧寨村注重加强红色革命遗址开发保护,对重要红色历史事件进行场景复原,全面完善相关设施设备,进一步传承三河坝战役红色精神。

  在广州市委办公厅驻村工作队和梅州市委组织部的指导和帮助下,旧寨村积极推行“党建+扶贫”双轮驱动工作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成占地1500平方米的旧寨村有机灵芝种植基地,为村民提供就业和增收机会。同时,村里组织有帮富带富能力的10名党员,发扬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结对帮扶52户贫困户,无偿为贫困户提供养猪、种植蜜柚等资金和信息服务。

  截至2018年12月,旧寨村贫困户已脱贫43户78人,脱贫率占全部建档立卡人口的78%。有劳动力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到7600元,比2016年同期增长45%。

  苏区精神是大埔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埔这片苏区土地上跳动着的红色脉搏,催人奋进,生生不息。

  大埔县委副书记、县长熊锋松认为,“苏区精神对新时代推动大埔苏区振兴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从对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各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到创建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纪念园,再到加快推进三河坝干部学院建设等,大埔县积极打造原中央苏区县红色品牌,强化红色教育功能,让全县人民在自觉感悟中传承苏区精神,在追忆传统中激发斗志,为实现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注入力量。

  现代农业的大埔样本

  站在大埔蜜柚公园观景台上向远处眺望,清风习习,满目青山,总面积5000多亩的蜜柚林尽收眼底。无数个正在生长的蜜柚被红色的袋子套着,密布在绵延起伏的山峦之间,将脚下这片绿色的大地染红,甚是壮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的实践。

  大埔县蜜柚行业协会会长、广东顺兴种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兴股份”)董事长邓展华介绍,目前全县蜜柚种植面积已达21.9万亩,年产值12.28亿元,全县有7万多户群众种植蜜柚。

  做强做大蜜柚产业,对于大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

  顺兴股份是大埔土生土长的蜜柚生产企业。2016年8月,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成为大埔蜜柚产业首家上市公司。

  走进顺兴蜜柚精深加工基地,柚果脯、柚果酱、柚果胶、柚皮苷、生物酵素、日化用品、生物提炼柚子精油等各种蜜柚深加工产品让人眼花缭乱,“连皮带肉”一网打尽。

  邓展华介绍,近年来,公司成立了蜜柚深加工研发中心,与广东省农科院“产学研”合作,攻克了蜜柚去苦、除涩等难题,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并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柚果精深加工基地,开发出一系列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

  如今,公司产品不仅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香港、澳门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还走出国门,远销欧洲、中东、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顺兴股份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公司实施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邓展华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公司不仅拥有2000多亩的自营蜜柚种植基地,还与合作社、农户合作,建设了1万亩左右的蜜柚合作基地。在合作基地内,公司统一为农户提供农资农药和植保管理,再统一回收进行包装、销售,不仅保证了蜜柚的高品质,还将农户的成本降低了5%~10%,并有效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问题,有力地增加了农户 收入。

  2018年,大埔蜜柚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由顺兴股份推动实施的大埔蜜柚产业园加工一体化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这个占地达5万多平方米,集交易、加工、研发、展示于一体的基地建成后,预计年可加工销售鲜果及深加工产品3.5万吨,产值3.5亿元,并新增带动蜜柚种植户5000多户,年户均可增收4500元。

  2019年,大埔茶叶产业园再次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月28日,大埔县正式成为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的第八个“世界长寿乡”。在现代农业的路上,大埔走得越来越稳,也更加坚定。

  熊锋松说:“我们将充分利用大埔美丽生态、客家文化、红色苏区等优质资源,紧紧依托两个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大健康等产业,通过育产业、兴产业、旺产业、活产业等模式,全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领乡村产业振兴。”

  “十村联动”探出先富带动后富新路子

  高雅与民俗在这里融合,休闲与审美在这里升华。走进位于大埔县西河镇漳溪河畔的北塘村,浓浓的艺术气息,成为《南方》杂志记者最深切的感受。

  在建于民国初年的老建筑内开办的北塘美术馆,正展示着数十幅精美的画作。西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5年起步,北塘村开始创新实施“以艺活村”模式,反响良好。尤其是引进韩江画院开办的北塘美术馆,成为梅州市首个乡村美术馆,集写生、交易、交流于一体,几年来吸引了大批画家甚至是国外的画家来北塘写生,目前已创作画作3000多幅,迅速打响了北塘的名气。

  尝到甜头的北塘,深入活化民间艺术资源,利用20多座古民居古建筑,开发创建了法治文化园、“美客美庐”民宿、“紫藤花园”等,打造了客家艺术部落和休闲特色之地。

  2016年,北塘村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近年来,北塘累计接待游客11万多人次。

  有人流,但如何带动村民一起致富?这成为摆在北塘村面前的又一个问题。

  《南方》杂志记者在北塘村发现,有些民房前印着“共享农房”四个字,有的菜园上竖着“共享菜园”的牌子。

  红姑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美客美庐”民宿负责人廖爱红介绍,公司在北塘创新推出了共享民房、田园、菜园、果园的“一房三园”共享模式,即企业出资装修布置闲置民房,盘活闲置田园、菜园、果园,农户负责日常管理,按5︰5分红收益,实现了企业、村民与游客的利益共享。

  目前,公司共集约6间闲置民房设置了22个床位打造共享民房,盘活了100多亩田园、菜园、果园,参与农户每月平均可获得分红2000多元。

  “我家的四间闲置房屋在2019年3月加入共享农房,不用出一分钱,由公司出钱装修。短短3个月,已经分到了5000多元。”北塘村村民张爱梅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如何以点带面、连线成片,让北塘村等先富村带动其他村一起发展?西河镇探索出“十村联动”乡村振兴新路子。

  西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西河镇采取“党建联村、绿道联村、产业联村、文旅联村”的“四个联村”做法,按照“一带三区十村”的发展格局,把漳溪河沿线10个村串珠成链,展现出一幅“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的美丽乡村画卷。

  具体来讲,所谓“一带”,就是以漳溪河为纽带,通过推进沿漳溪河16公里的滨水绿道建设,连接沿线产业资源、旅游节点等方式,串联十村联动发展,共同打造一条漳溪河绿色健康和文化旅游产业带。所谓“三区”,就是十村分别划分为乡村艺术部落片区、乡村人文旅游片区、乡村山水田园综合片区三个发展的核心区,形成十村错位开发、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

  十村联动带来了产业的兴旺,让西河镇初步实现了稻香、花香、果香、墨香、酒香“五香飘十里”的产业效益。2018年,西河镇接待游客量达88万多人次,解决就业人数230多人,带动就业400多人,全镇人均收入达13743元,相比2015年增长22%。

  西河镇“十村联动”经验是大埔众多乡村振兴创新行动中的一个缩影。

  “2019年以来,为加快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步伐,大埔不断创新,努力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用可观可感的乡村振兴实绩,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熊锋松说。

  记者观察

  传承红色基因,保护革命遗址

  棣萼楼,位于大埔县青溪镇蕉坑村,至今已有220多年历史。

  在二楼一个位于角落的房间里,讲解员指着一面由七八根木头组成的窗户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这个窗户从里面看是个窗户,其实是个逃生通道,把木头一卸,就能从这里转移出去。

  时间拉回到80多年前,类似的一幕幕曾经无数次在这个偏僻的小楼里真实上演,而且很多都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人物。

  青溪镇镇长丘佳纳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埔所在的东江革命根据地参与创建了经香港—广东汕头—大埔青溪—福建汀州到中央苏区的红色交通线。作为红色交通线重要支点的大埔青溪中站,曾以棣萼楼为重要据点,安全护送了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任弼时、刘伯承等200多位革命元勋进入中央苏区,还护送了无线电设备以及食盐、布匹等苏区紧缺物资,为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大埔县曾经举办中央红色交通线等红色文化研讨会,总结提炼了“忠诚于党、默默奉献、勇于牺牲、不畏艰险”16字的红色交通线革命精神。身处棣萼楼,这种革命精神体验格外深刻。

  以棣萼楼为代表的革命遗址是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见证,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奋斗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广东的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离不开苏区精神的传承,也离不开对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开枝说,老区苏区振兴不是简单的扶贫,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才是振兴老区苏区的根本意义和目的。

  据了解,目前大埔已制定了青溪红色交通线保护利用规划,以“红色遗址公园”为理念对红色交通线沿线节点整体打包建设。未来,大埔还将串联各个红色资源,申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景点,把大埔打造为全省红色旅游典范。

  “要加强保护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土地更好地滋养大埔人民。”朱汉东说。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