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决胜2020:初心暖阳小康路

2020-01-13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

  ◎策划/石雄东

  ◎统筹/张蓓蕾 李焱鑫 蒋玉

  ◎执行/刘龙飞 殷立飞 石静莹 李梦醒 陈健鹏 黄曦 卢益飞

  见证: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唯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苦干实干,才是我们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梦想走向现实的最好方式

  ◎《南方》杂志记者/黄曦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李焱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明确指出。

  2020,是咬紧牙关之时,是屏息聚力之时,是比拼意志之时,更是不忘初心之时。面向2020,广东正挥洒真情、牢记使命,书写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广东篇章。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视察。这是10月23日下午,习近平在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贫困户陆奕和家,同他们亲切地拉家常

  见证:一个延续千年的梦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约3000年前,《诗经·大雅·民劳》已经用“小康”一词来描绘社会生活的理想状态。

  历史昭示未来。一个深植于中国人民心中千年的梦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了延续。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先使用“小康”一词来描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什么是“小康社会”?《礼记·礼运》中有详细描述。尽管“小康”代表着国泰民安的良好社会状态,但在“小康”之上,还存在一个“大道为公,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这更揭示出,小康社会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而是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准备阶段或者初级阶段。

  在领导中国人民追逐小康梦想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和传统中国的政治理想形成了高度的契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千年梦想今朝圆。改革开放指引了圆梦的方向。1979年,清远首先在国有企业中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让奖金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极大提高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顶住非议,很快,“清远经验”在全省推广,并走向全国。

  党的十二大首次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纳入党代会报告内容;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大会主题。而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九大,连续四届大会报告都以“小康”为题,凸显出实现小康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彰显着党领导人民追寻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强大决心。

  见证: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彻底摆脱贫穷,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淳朴愿望。2000多年前,孟子在面见梁惠王时有此感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谁能带领人民彻底战胜贫穷,就能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1994年,全国扶贫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年,首个远景规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出炉;2011年,《2011—2020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制定了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出了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他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关注。

  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就此打响。

  210多栋新建和改造的房屋、由1.5万元提高到56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升的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短短数年,韶关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实现了华丽蜕变,在2019年全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现场会上被引为典型。

  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领导是关键。从2016年起,广东聚焦粤东粤西粤北和江门、惠州14个市176.5万相对贫困人口和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累计先后有4000多名第一书记、6.5万名驻村干部带领群众撸起袖子苦干实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减贫人数逾9000万,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今,离“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只剩下一步之遥。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必须鼓足干劲、乘势而上,苦干实干,确保到2020年全部地区、全体人民一个不少地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见证:“两个一百年”的关键节点

  梦想具有伟大的力量。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回望来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一艘红船上成立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的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毛泽东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上世纪末中国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从来都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同时又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

  在总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使得小康的概念进一步扩展到人民享有幸福生活、民主权利、高质量的文化生活、和谐的社会生活、优良的生态环境等“五位一体”的局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出新的境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到了关键的历史交汇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目标,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追寻着伟大梦想,我们党领导人民走过了不平凡的70年。2019年10月1日,北京长安街上彩旗招展,天安门城楼上人头攒动。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历史来到21世纪第三个十年,注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值得铭记的时刻。

  见证:不负韶华的无悔人生

  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创造了许多奇迹:他们有的留下了兴产致富的足迹,有的留下了对父老乡亲的牵挂,还有的为乡村振兴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2019年10月8日下午,肇庆市扶贫干部冯永成,在手机留下最后一条微信,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战16年,最牵挂的扶贫工作岗位。他离开了,但他留下来的基层党建、产业带富的种子,他给乡村带来的改变却永远镌刻在时代的丰碑上。

  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驻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第一书记张雪凡则坦言,驻村三年有苦有乐,有努力就有回报,见证了连樟村从贫困落后山村到美丽乡村的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让他深感振奋。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如期而至,这是国之大幸;奔康路上,我们都将成为见证者,这是个人大幸。

  “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 唯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苦干实干,才是我们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梦想走向现实的最好方式。

  “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

  “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

  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始终惦记奋斗在工作一线的每一个个体。自强不息是新时代的奋斗者的真实写照,是这个伟大历史节点的最好注脚。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创造中国美好明天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的手中,对于广东来说,就是要按照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就是要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民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决胜2020,我们正在见证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决胜2020,我们正在见证,古代先贤的“小康”一词,成为40年发展蓝图;绵延千年的民族梦想,化作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奋斗。

  见证,山河见证,人民见证,历史见证。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