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默克尔为何闻墙兴叹悲从中来

2018-12-18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詹得雄

  默克尔为何闻墙兴叹悲从中来

  ◎ 詹得雄(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 本文责编∕郭芳

  阅历,决定一个人的眼界和胸襟。经历的事多了,认识自然也会深刻一些。

  在当代政治家中,格拉·默克尔可谓阅历丰富。她1954年出生于当时的西德,很小随父母到东德生活和学习,35岁以前是社会主义东德的公民,之后又成了统一后的基民盟党领导人和议员,从2005年11月起担任总理至今,其中经历两次大选。

  这种经历使她对“柏林墙”有了特殊的、并非一成不变的认识。今年11月21日她发表了题为《我的命运与德国前途》的演说,谈到柏林墙时感情复杂,几至哽咽。

  她在内外压力下已宣布不再竞选第四届总理了,所以她说不再有顾虑,“这是我政治生涯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盘托出’,但绝不是走向‘歧途’,而是揭露新的‘枷锁’,揭露世界正被构建的那道新的‘柏林墙’”。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这么激愤难平呢?形象地说,都同那道墙有关。在西方几十年的舆论宣传中,“柏林墙”是东德社会主义制度的罪恶,代表了不人道、不自由、不民主……1989年这道墙被冲垮了,西方弹冠相庆,“历史终结论”应运而生。西方欢呼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太平盛世终于到来。

  默克尔也正是在这股浪潮中走上政坛的。她当时确实相信西方资本主义席卷天下的时候到了。这可以从她对瓦解南斯拉夫的坚决态度中看出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国家并非十全十美,但它保证了联盟内各个民族的和睦相处。在西方的唆使下,分崩离析的南斯拉夫遭遇了战争与苦难。她卷入的乌克兰离俄入欧进程,也是这个潮流中的重要事件。

  正当西方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高喊民主,企图按自己的心愿摆布欧洲与中东时,历史却狠狠地踢了西方一脚,先是“9·11”,后是打不赢也打不完的阿富汗、伊拉克等战争,继而又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得意洋洋的西方陷入了困境和恐惧。默克尔2005年担任总理后,几乎与这些恼人的事件难解难分。

  现在美国和欧洲的舆情可谓是一片愤怒,老百姓怨声载道,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盛行。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说:“愤怒很容易,但制定战略则很难。”如果有英明的领袖,此时正是大展宏图的历史机遇。可惜,民怨沸腾,趁势而出的是黑马特朗普。从表面看,他的怪异言行颇得民心,但他真的能令百姓满意吗?他的施政法宝概括起来就是:“退群建墙,美国第一!”凡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一切制度、条约、协议、规则……都要退出,以至有人弱弱地提醒他一句:“这些可都是那些前总统订的啊!”

  至于建墙,不仅仅是与墨西哥交界的那道墙,他们更要在东西方之间,也就是在他们自以为正统的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筑起一道墙来。标准有两条:民主与市场。他们是正牌民主,是正宗自由市场经济 ;而别人是“非民主”“非市场”。难怪美国有人扬言要把中国“踢出”世贸组织。副总统彭斯10月4日在智库的讲话被认为是新冷战宣言。

  各国有各国的利益,为什么都得遵守“美国第一”?英国率先不听美国的,带头参加了“亚投行”。德国也随后加入。两国都愿意与中国加强经贸关系。默克尔在这次演说中还提到这么一件往事:“我在2014年向中国友好地赠送了一幅‘大清地图’,他们看不惯。”

  默克尔目睹柏林墙的倒塌,当然不希望它重新再建起来。对于割裂之痛,她不会忘记。是的,当年柏林墙是由东德建起来的,现在反思起来,难道这都是东德社会主义的错吗?如果丘吉尔1946年3月5日不发表“铁幕演说”,不采取冷战战略,让反法西斯的战友美苏英等国走和解的道路,用得着后来建起柏林墙吗?

  默克尔感到“卑微无力”,“那是因为,我早已对这个充满虚伪的世界,感到无比的厌恶与痛恨”“在这个虚伪的世界里,总是会存在着这样那样不为人知的肮脏交易,而且早就设计好了”。

  她不希望东西方之间再出现“柏林墙”,不希望再出现冷战。她看到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撕毁与伊朗的核协议,背后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但她欲言又止,“我只能点到为止”。她对美国企图鼓动西方合围中国十分不解,勇敢地提出:“难道一辈子都要将中国困于囚笼之中?这是霸权主义的做法。”

  当今世界在大变革之中,政治家和政客都要直面人生。

  默克尔在柏林墙两边都生活过,现在美国又想打冷战,再把它建起来,她深感悲哀和愤怒。记住她说的这句话:“互利共赢才是王道,而不是那道若隐若现的‘柏林墙’。”

网编:刘家业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