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粤港澳大湾区要“拼船出海”——专访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毛艳华

2019-03-2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温柔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中,能够担当重要角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郭芳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作出了明确阐释—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何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近日,《南方》杂志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毛艳华。

  从开放理念上实现更高层次转变

  《南方》杂志:在“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东扮演着重要角色。日前发布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请谈谈广东如何深度参与?

  毛艳华: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区位优势明显,国际化人才和专业服务高度集聚,是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因此,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中,能够担当重要角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就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而言,该区域涵盖两种制度、连接两个市场,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和市场规则,又可辐射国内广阔市场。这种制度上的优势和高度开放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各经济体之间的政策沟通提供平台,服务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助推“一带一路”全球化方案。

  广东如何深度参与?我认为广东要积极应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与竞争变化的机遇与挑战,加快实现由传统的基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基于规则等制度型开放的转变。粤港澳三地要加强在制度规则上的对接,也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合作要在开放理念上实现更高层次的转变。

  过去我们更多强调的是“边境开放”,形成以“外资—外贸—外经”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模式。现在更多地要强调“境内开放”,意味着国内市场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开放,加快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可以加快探索与港澳接轨的市场规则,推动粤港澳营商环境对接;从人员往来、社会保障、社会服务、信息环境等方面着手,加快营造与港澳深度融合的社会环境;携手港澳“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自贸园区和经济功能区分享体制机制创新经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开放型经济建设。

  鼓励三地“拼船出海”

  《南方》杂志:改革开放40年来,港澳不仅为内地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而且起到了带动作用,吸引国际资本纷至沓来。新时代,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这一定位,港澳如何继续发挥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开放优势?

  毛艳华:毗邻港澳是广东对外开放的最大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港澳的独特优势,携手港澳是广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特色与亮点,对于广东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持港澳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中港澳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扮演重要角色。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企业提供全球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物流服务;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财会、担保、法律等专业服务以及多元化、高水平的商业模式支持,服务内地广大中小企业的“走出去”;作为全球最具规模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香港将扮演“一带一路”的主要集资融资平台,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以专业服务业为例,专业服务业是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首先其专业服务机构数目多,从业人员素质较高,专业服务的国际化程度高,建立了完善的建筑师、设计师、律师、工程师等专业资格的自我监管制度;其次是专业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高;最后是大部分的港澳设计公司都输出服务,而我国内地是其最大的市场,其次是东南亚。

  同时,澳门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平台”的地位,深化与东盟、葡语系和拉丁语系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建议可以鼓励粤港澳企业携手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第三方市场。发挥粤港澳三地企业各自的优势,尤其是香港企业的国际化优势以及广东企业市场化的优势,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鼓励三地企业“拼船出海”,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共同打造和培育一批国际化企业。

  同时,要建立粤港澳三地各类商协会的联动机制,加强各类非官方、中介、商业团体、行业协会和民间团体之间的互动,共享“一带一路”沿线的经贸投资信息,共同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推动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的对接,共同打造基于“一带一路”市场的区域产业价值链,提升粤港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境内外产业联动发展

  《南方》杂志:《规划纲要》提出,“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更高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毛艳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其经济是典型的以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为基础的外向型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保持了广东多年的经济繁荣。但随着要素报酬和比较优势的变化,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外部市场的变化与冲击倒迫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在产业升级和企业“走出去”上加快了步伐。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更是成为强大的助推力,《规划纲要》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的战略定位,我认为广东可以抢抓机遇,实现境内外产业联动发展,让企业“走出去”有效促进产业升级。

  国内消费市场在转型升级,国外消费市场也在转型升级。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到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开拓国际市场等,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可以开展跨国产能合作,推动本土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升级。例如鞋帽、纺织、制衣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可以转移到工资水平较低、与广东省产能互补性强、合作基础坚实的发展中经济体。

  例如,东莞许多鞋帽企业往南亚国家转移制造工厂后,不少企业仍然保留内地的运营中心、研发中心,将国内业务升级到品牌管理、研发、市场渠道管理等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两端。同时,国内的运营中心也能提供针对海外业务的法律、会计、金融、管理等服务。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