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营造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专访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

2019-04-16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温柔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郭芳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需求,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奋力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

  “要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携手打造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省委书记李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强调。

  “我们将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需求,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携手港澳推动技术攻关、基础研究、人才集聚、要素联通、创新创业、国际合作。”近日,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在接受《南方》杂志专访时表示,要奋力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

  《南方》杂志:《规划纲要》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其中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备受关注。请谈谈大湾区实现这一定位的优势?

  王瑞军:我们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积极对接港澳、推进开放合作,在创新要素流动、联合科技攻关、科技创新交流、青年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具体讲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数量为173所,其中拥有5所世界百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6所香港大学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香港科技大学等4所香港大学在广东兴建了产学研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拥有20家世界500强企业和4.3万家(全省4.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湾区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2018年广东研发经费投入超2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2.65%。香港(2017年)研发经费投入212.8亿港元;广东省孵化器总数达962家,众创空间总数886家;大湾区的城市特色科技产业突出,已经形成了新一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等7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成熟,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香港交易所、深圳交易所证券市场互联互通,深交所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层次清晰、功能互补,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2018年广东省科技厅牵头组建71亿元的广东省创新创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超过291亿元;截至2018年底,普惠性科技金融试点累计发放广东省小微科技企业贷款54.86亿元,惠及小微科技企业5321户。

  完善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南方》杂志:毗邻港澳是广东发展的独特优势。如何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王瑞军:一是积极推进省财政科研资金过境港澳使用,促进创新要素便利流通。我们一方面建立资金过境顶层制度,另一方面是细化落实财政科研资金过境和管理的具体举措。

  此外,围绕“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服务融合发展、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六大方向,构建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计划专项体系,充分发挥“资金过境”政策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

  二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营造有利于大湾区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如推动香港高校及在粤机构积极承担、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近年来,香港高校在粤机构积极承担、参与了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以及广东省重大产业技术攻关等项目,并深入联系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累计承担项目约808项,获得支持资金约5.8亿元。

  三是积极引入港澳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形成跨境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引进一批港澳高校、科研院所在珠三角地区设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或产学研基地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均在广州和深圳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其在深圳创办企业23家,包括幻音科技、固高科技、大疆创新、万音达科技等,其中幻音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已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大疆创新2016年产值突破100亿元。

  四是积极搭建跨区域创新创业平台,打通粤港澳三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积极建设一批面向港澳的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推动珠三角各市至少建设1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内“商二代”和大学生创新创业。

  五是携手港澳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体系,打造高层次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截至2019年2月,7家省实验室共有23位香港科学家参与建设,参与建设的香港科研机构有8家,澳门大学有2位教授参与。

  聚焦大湾区创新发展需求

  《南方》杂志:目前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还存在哪些挑战?

  王瑞军:目前推动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合作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创新要素流动仍不便利。譬如人才往来不够便利,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还需不断完善操作规范和跟踪管理制度,港澳在粤机构的科研设备进口未能享受税收优惠,科研或检测用生物材料通关不便,创新信息资源不对称等。

  二是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水平不高。粤港澳创新资源互补优势明显,但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能力未能有效发挥。

  三是国际科创资源集聚效应尚未形成。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的总体数量偏少,地域分布不均衡。粤港澳缺乏有效的综合性技术转移平台,技术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有待完善等。

  《南方》杂志: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东还需要从哪些方面提供支撑?

  王瑞军:我们将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需求,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携手港澳推动技术攻关、基础研究、人才集聚、要素联通、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奋力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一是加快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顶层设计。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携手港澳科技创新部门推进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聚焦技术攻关、基础研究、人才集聚、要素联通、创新创业、国际合作等行动举措,推动三地加快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

  二是积极推进粤港澳联合科技攻关。重点围绕粤港澳三地在人工智能、新一代半导体、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前沿领域的共同需求,实施粤港、粤澳联合创新资助计划等。

  三是推动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通。推动科研仪器设备通关便利,简化研发用生物材料通关审批程序。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共享,推进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向港澳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开放。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开放共享,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互通渠道。

  四是支持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支持港澳青年到粤创新创业,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和创新创业基地、平台等的建设,加快推进港澳科技成果转化。

  五是进一步加快大湾区开放型国际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粤港澳三地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在更高层面上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际大科学工程建设。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