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吴南生与许英:延安一饭甜到底

2018-12-0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陈枫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闯将”伉俪相伴走了。革命伴侣白头到老,温馨的场景历历在目。他们的仁爱与侠骨,长存心间

  ◎陈枫

  ◎本文责编∕曹建民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闯将”伉俪相伴走了。

  在吴南生吴老逝世7个月后,98岁的老夫人许英也在11月22日安详辞世。

  近10年,我有幸多次采访吴老,经常见到许英大姐。老太太是潮汕人,个不高,话不多,眉目清秀,总是笑眯眯的。

  “我们1945年在延安结婚,煮了一锅甜糯米饭请客。没想到,70年了,真的甜到底!”吴老牵着老伴的手,笑着说。

  革命伴侣白头到老,温馨的场景历历在目。

  过黄河跨长城,新婚夫妇从延安走路到东北

  “别看老太太话不多,她很厉害的!抗日战争时期,她在党的南委机关(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做电台情报工作,有点像电视剧《潜伏》里面描述的情景。”吴老曾这样介绍老伴。

  二老的人生轨迹非常相似,起于潮汕,会于延安。

  吴南生是潮阳人,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华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他对父亲说:“您的儿子参加革命了,准备死了!”

  许英是普宁人,17岁入党,当过潮汕游击队党支部女委员,又调到南委机关机要科工作。在风雨如磐的环境中,这个瘦小而坚定的女子,总能有惊无险地完成任务。

  1942年“南委事变”爆发,党组织被破坏,许英转移及时幸免于难,辗转抵达延安,在中央党校六部学习。吴南生则奉命保护转移南委书记方方,监护叛徒姚铎到重庆,随后到了延安,在中央党校二部学习。两位潮汕战友重逢了,相爱了。

  1945年日本投降,毛主席在延安的中央党校大礼堂作报告说,中国革命要胜利,一定要有工业,中国工业在东北,全力夺取东北!挥手动员,全场沸腾,人们纷纷报名去东北。

  吴南生和许英也报名了。有老同志建议,去东北一路辛苦,你们要不先结婚,路上好照应。于是,广东老乡们张罗着办个喜宴,在延安小市场买了糯米、糖,煮了一小锅糯米饭。大家一铲子铲到锅底,寓意要“甜到底”!

  “去东北整整走了10个月,都是靠两条腿走路。过黄河走进山西,一路向北过长城,走到张家口,因为战争,三进三退赤峰。”吴老回忆,过长城时寒风刺骨,他又冷又累,想坐下来,幸亏同行的人提醒,千万不能坐下去,一坐就起不来了!很多冻死的人脸上都是微笑着的,就因为一坐下觉得舒服,笑一笑,松了气,就冻死了。“我不禁想起了安徒生童话里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的画面。那时候,我们真的是靠理想支撑着走下去!”

  一路上,这对新婚夫妇相濡以沫,互相鼓励。在穿越内蒙古草原的征途中,吴老写了一首诗:“日日征途上,年年作客中。愿借千里马,指日抵辽东。”1946年中秋,皓月当空,在争取全中国胜利的憧憬中,他们终于抵达了吉林延边。

  1949年,吴南生夫妇随军南下,回到广东。吴南生先后担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中南局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农办主任,广东省委常委、省委书记(时设第一书记),广东省政协主席等职务。改革开放初期,他喊出“要杀头就杀我”的豪言,与同志们一起倡议创办广东三个经济特区,兼任深圳首任市委第一书记、市长,成为著名的“改革闯将”。许英则曾任海南文昌县县长,1955年调到广东省监察委员会,1985年离休。

  就这样,他们结伴走过了73年的风雨岁月。跟随吴老25年的老秘书张宜光说,吴老喜欢书法,晚上挥毫,铁画银钩,大姐就在旁边牵纸倒墨。在吴老最后住院的日子里,她每晚风雨不改,送饭到病房,看着他吃完,再聊家常。二老耳朵有些聋,听不太清别人的话,但两人交流起来却非常默契,“真是心灵相通”。

  大收藏家从20元零花钱起步,笑道“聚散是缘”

  吴老是著名的收藏家,他笑说:“这里有老太太的一半功劳。”

  原来,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每月“上缴”工资后,老太太会“回拨”20元给他作零花钱。他就拿来买字画,当时不少名家书画一张就卖四五元。“我在广州文德路发现了一幅文徵明的画,咬咬牙花60元买下来,已经是很贵的了。”

  晚年,吴老将《群峰晴雪图》《平沙落雁图》等价值上亿元的书画珍品捐献给广东省博物馆、汕头博物馆、深圳博物馆,两次义拍书画筹款千万元助学。这当中,都能见到许英大姐慷慨支持的身影。

  为何散尽珍藏?吴老豁达一笑:丹青翰墨,相聚是缘,由我得之,由我遣之。藏品的最好归宿绝不是留在自己手里变成私人财产,而是重新回归社会。

  他说:“比如,今年我拿文徵明的一幅字拍卖30万元,兴建一所希望小学,10年后有人再将这幅文徵明的墨宝拿出来拍40万元,又可以兴建一所希望小学。一件文徵明的作品能够通过多少代人手中流传,既能让世人得到艺术欣赏,又一代一代得到文化建设、教育建设所需资金,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慷慨捐出10万元救治贫病教师,一双旧皮鞋却穿了15年

  吴老夫妇热心公益,多次捐款助学救困,与南方日报善缘深厚。

  2009年12月2日,看到《南方日报》报道贵州山区代课教师赵鹏患白血病、3名广东大学生接力支教,吴老让张秘书打来电话:夫妻俩捐款10万元,救助赵老师。我们到他家采访,发现老人对人慷慨、自己俭朴,一双旧皮鞋都磨破了边,一问,竟已穿了15年!吴老拉着老太太的手笑说,捐款要夫人同意,家里财政大权归她管。摄影记者抓拍了这一动人瞬间,在第二天报纸封面刊登出来(如图),感动了很多人。

  张秘书回忆,当天下午,他就陪年近九旬的许大姐跑到银行汇款。一开始银行查不到赵鹏老师的账户,转账不成功。第二天一早,他又扶着大姐冒雨到银行,汇款到新账户。赵鹏老师骨髓移植手术成功后,委托我们转交信件,希望到广东面谢老人。但二老婉拒了:“你病好了,我们就很欣慰。”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大地震。我正在玉树灾区采访,忽然手机响了,是吴老打来的。他看到《南方日报》报道,中国青基会呼吁社会捐款,但报纸上没写捐款账户,所以急着问。这次,二老又捐出11万元工资,助建两间“抗震希望教室”和帮助20名震区学生。当天下午,老太太又冒雨赶去银行汇款。

  2011年底,《南方日报》报道广州市民热心救治白血病大学生柯达颖。吴老又给我们打来电话:“救了一个柯达颖,还有很多的重病大学生,怎么帮?”他倡议并带头捐款30万元,南方日报与广东省公益事业促进会联合设立“广东大学生重症救助基金”,至今已筹集200多万元善款,救治了15名大学生。

  清明时节,泪别吴老;小雪节气,再送大姐。吴老的忘年交习文兄写了挽联:昔风雨如磐,民族洪流同敌忾;今归去无憾,鹿车白首又扶将。

  二老到天上团聚了,继续“甜到底”。他们的仁爱与侠骨,长存心间。

网编:刘家业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