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融“核”发展的黄江样本

2019-01-14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杨洋

  东莞黄江镇几十年来的奋斗历程,正是核心区不断优化发展、发挥龙头作用的典型样本。融“核”——将核心区的资源要素紧紧融合起来,珠三角的未来可期、前景可期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发自东莞

  ◎本文责辑∕曹建民 王宏旺

  黄江是毗邻深圳的一个东莞小镇,近年来一跃成为东莞的优等生。这里崛起“黄江—光明产业合作园区”,承接深圳区位优势外溢,大疆无人机、华大临床检验等项目进驻,成为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的一个样本。

  从吃不饱饭的贫困镇,到努力建成“小深圳”的气候,黄江是地处“一核”的小镇的代表,这样的发展成果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也离不开区域合作的深度融合。

  敢为人先,奋斗脱贫

  “黄江早期真是一穷二白。”70多岁的黄江镇老镇长梁灼填回忆,黄江地处丘陵地带,土质条件不好,新中国成立前“十年九不收”,1961年至1978年,黄江农民年均收入一直徘徊在100元到200元之间。

  梁灼填清楚地记得,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黄江包产到户。当时镇党委打破“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老书记张继雄提出“不种橙柑橘,不是黄江人”的口号,发展经济作物。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黄江的党员干部提议,农民赶集算工分,协调农械厂多提供镰刀、锄头供农民购买。就是靠着这些镰刀、锄头,黄江农民奋斗起来,把一片片荒山改造成连片的果园,家家户户热情很高,连孩子放学后都参与包装水果。

  1987年,全镇农民人均种柑橘面积超过1亩,黄江人均年收入增长到1000元以上,陆续出现万元户、5万元户、10万元户。镇里建起了“橙柑橘楼”,实现黄江农民收入的第一次飞跃。

  而黄江真正摘掉贫困镇的帽子,还是靠从农业向工业化的转变。

  梁灼填记得,20世纪80年代,黄江镇政府一年可支配的财政收入仅有30多万元,却很有魄力地筹集资金50多万元,建起128工业区的雏形。1988年12月,台资来料加工企业东莞黄江意发制衣厂进驻工业区,总投资额达130多万美元,吸纳当地近千名劳动力。在地里起早贪黑搞种植的农民,纷纷进入工厂。

  1987年,山东人怀汉新怀揣着保健品的配方和5万元来到黄江,黄江镇政府敢为人先,将宝山宾馆抵押给银行,贷款5万元,买回一台锅炉、一台20马力的旧发动机、一套简易母液装置等设备,建立了太阳神的前身——黄江保健厂。数年之后,太阳神1993年营业额突破13亿元,远远超过当时的海尔和联想集团,黄江镇也因此脱贫。

  干部进厂,优化转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莞开启了高达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期。

  黄江人的胆子也大了起来,各村积极建设厂房出租,村民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同时也共享发展的红利。这个小镇陆续吸引了许多世界500强企业,例如飞利浦公司和精成科技等。

  国际级企业投资兴业,让黄江的产业水平有了巨大飞跃。全镇外贸占比超过九成,“外资独大”一度成为黄江的骄傲。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这一模式也暴露出动能不足、竞争乏力的问题,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外资独大’的模式已经无法再给黄江提供持续动力,必须痛下决心去改变现有格局。”黄江镇党委书记叶锦锐介绍,近些年来,黄江镇忍住“缺氧”的阵痛,一边抓好外资企业转型升级,一边积极培育本土民营企业。

  镇里打造“干部进厂”的新模式,作为2017年度基层党建“书记项目”的重要内容,由党员干部搭建起政企沟通的桥梁,政企合力奋斗。

  2017年,黄江镇商务局干部叶建新,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索爱电子科技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挂职。叶建新在挂职工作中换位思考感触颇深,商务部门参与推进系列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办事程序简便了不少。

  他们这一批十多个青年干部,到黄江“倍增计划”中的企业“搭桥梁”、解政策、强党建,还给企业分类把脉,协助解决融资、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源等各类需求。

  惠伦科技总经理助理韩雪对这个项目点赞。在她看来,实际上地方的发展不能靠政府和企业各自奋斗,而是可以通过“干部进厂”等渠道,促进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和政府服务能力的转型。

  抓住机遇,对接深圳

  工作日的下午,黄江道路上满载着货物的集装箱开往深圳;一些粤B牌照的小汽车也从深圳开过来,停进黄江的小区;正在建设中的东莞地铁一号线,规划将与深圳地铁对接,以后黄江地铁直通深圳不是梦。

  “我们主动对接深圳,做深圳北产业的后花园。”叶锦锐分析,现在很多深圳人在黄江置业,希望他们能留在黄江,成为黄江产业继续发展的人才保证;黄江更要致力建成“小深圳”气候,打造承接深圳优质企业投资的快速通道。

  广东已经迎来发展的新格局,融合、互通是未来的主基调。

  珠三角地区将依托广州、深圳两大城市推进核心区的协调统筹和深度一体化,走优化发展的路子。东莞既属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列,地理上也挑起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脊梁,黄江的地理优势更为凸显。

  黄江镇政研室主任李国光分析,这里地处东莞市东南部经济带的腹地、莞深融合发展的前沿地带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关键节点,而且是东莞市东部产业园片区连接深圳的唯一通道,各种资源、要素、物资汇集于此,对接深圳优质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2015年开始,叶锦锐多次率团到深圳推介,先后举办经贸合作交流会,推动与深圳优质企业高层对接交流,实现集中签约华大基因、大疆无人机等45个优质企业项目,投资金额近100亿元。

  2018年,黄江与深圳光明新区的区域合作上形成新突破,共同打造的“黄江—光明产业合作园区”正式启动,成功引进了欣旺达旗下凌鹏电子、深圳植慧科技等众多优质企业。

  风正一帆悬,珠三角地区凝心聚“核”、前景可期。如果说最早一轮的发展是各地区争先抢跑,那么新一轮的腾飞更看重协同融合,唯有奋斗始终不变。黄江,正满怀信心走向未来。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