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陈寅恪的“红豆情”

2019-01-28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赵柒斤

  

  钱谦益和柳如是、陈寅恪和唐筼乃至《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等都将相思托付于红豆,让人看到的是爱情的鲜艳,思考的是相濡以沫的岁月,感受到的是情到浓时的心心相印

  ◎赵柒斤

  ◎本文责编/曹建民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深秋,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钱谦益迎来80寿诞,他的“红豆山庄”里那棵“树大合抱,数十年一花”的红豆树20年来第一次开花结果,蕙质兰心的少妻柳如是别出心裁地送一粒红豆给夫君做寿礼。见到这种不落俗套的寿礼,钱谦益兴奋地写下:“院落秋风正飒然,一枝红豆报鲜妍。夏梨弱枣寻常果,此物真堪荐寿筵。”

  清康乾时期学者王应奎《柳南随笔》记录了这件事。在南京降清的钱谦益,晚年心境极为沉重复杂,他暗中一直和活动于南方的反清复明势力有所联络。红豆开花结果,适逢明亡近20年,当年李龟年的家国相思,未尝不曾在钱谦益心头涌动。柳如是岂能不知,因此她才郑重地奉上一粒红豆,既倾诉了夫妻间的情谊,又寄托了那份刻骨铭心的家国情怀。

  3年之后,钱谦益病逝,柳如是也不堪钱氏家族欺凌,投缳殉情。钱、柳的爱情,曾是轰动一时的头条娱乐新闻,谁都不看好这对老夫少妻,但柳如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的爱情如红豆一般坚贞。

  形状如泪、颜色如血的红豆缘何成为相思之情的最佳信物?唐代诗人王维居功至伟。他脍炙人口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句打动了一代代人心。以红豆为信物,倾诉相思、印证爱情,便成了自唐以来人们的普遍默契。其实,汉末开始,就流传红豆是相思树的说法。唐《文选集注》转引东汉末著名学者刘熙言:“相思,大树也……其实赤如珊瑚,历年不变。”这是现存最早记载红豆树的文献资料。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记载:“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韩凭自杀,何氏投台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谁知一夜间,就有两棵大梓树从两座墓顶生出来,“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有学者考证,到了唐代,相思树就专指红豆树了。

  不过,以植物学而论,相思子和红豆树并不是一回事:相思子生于岭南,是攀援在灌木上的藤状植物,种子半红半黑;红豆树则是高大乔木,种子通体鲜红,内果坚强无比,很难毁坏。这也就是红豆被视为爱情信物的真谛:爱情的光泽,永不褪色;爱情的真挚,亘古不变。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人生最后10年间完成的学术著作就是一部《柳如是别传》。而该书第一章“缘起”,讲的就是陈寅恪与红豆的特殊情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先生辗转迁往昆明,执教于西南联大。有一天,陈先生从一个旧书摊主人手中买到了一粒红豆。据说这粒红豆是“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的旧物。深谙历史的陈寅恪当然了解钱谦益和柳如是夫妻的红豆故事,所以特别珍视这粒红豆,经常将这粒不平凡的红豆拿在手中玩赏,并萌生了笺释钱柳间唱和因缘诗的念头。

  战火纷飞的年代,陈寅恪笺释诗稿的计划始终无法付诸行动。直到20年后,年近七旬的陈寅恪翻检旧物,意外发现那粒红豆竟然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抚今追昔,不免感慨良多,写下一首《咏红豆》,其中有“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的句子。陈寅恪先生的相思,便是那20年前的笺释计划。于是,才有了这积十年之功、近8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1969年10月7日,国学大师陈寅恪与世长辞,他牵挂了廿载笺释,终于以《柳如是别传》形式完成了。料理完丈夫身后事45天后,陈寅恪的妻子唐筼也追随夫君而去。这对夫妻,用钱、柳类似的方式,续写了“红豆情缘”:“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钱谦益和柳如是、陈寅恪和唐筼乃至《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等都将相思托付于红豆,让人看到的是爱情的鲜艳,思考的是相濡以沫的岁月,感受到的是情到浓时的心心相印。真可谓,如火的情思,入骨的相思,红豆最相知。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