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活化韶关红|“红色祖屋”传承红色基因

2019-03-11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周耀斌

  编者按:

  重温革命史,活化韶关红。韶关市红色遗址数量众多,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本期开始,《南方》杂志将推出“活化韶关红”专栏,将韶关优秀的红色故事一一呈现,为广大党员干部奉上红色文化大餐。

  ◎周耀斌

  ◎本文责编/蒋玉

  位于韶关市五里亭的中共广东省委、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原是韶州师范的一处农场。当年,这里由于位置偏僻、利于隐蔽,成为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的一处重要办公点。如今,在旧址上,依原样重建了两座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成为那段历史的无声“讲述者”,被人称作“红色祖屋”。

  韶关地区光辉的革命历史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韶关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大革命时期,韶关地区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组织进行革命和开展武装斗争的一个重要地区。孙中山两次在韶关督师北伐,对韶关地区革命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五四运动后,北江工农自卫军北上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成为起义中唯一的地方革命武装。

  1927年“八七”会议后的土地革命时期,韶关地区党组织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委的号召,组织和发动了曲江、南雄、仁化、乐昌等县的武装暴动,成为继东江海陆丰农民暴动后的第二个中心。

  党中央及所领导的工农红军多次转战粤北。1927年底到1928年初,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韶关,韶关成为游击战思想形成地和湘南暴动策源地。毛泽东、彭德怀、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分别率领各支红军部队先后多次进入韶关地区,打响梅花血战、水口战役等激烈战斗,巩固了中央苏区。

  1934年10月至11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南雄、仁化、乐昌、乳源,而留守的红军部队在陈毅、项英的领导下,在南雄油山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不断牵制和打击敌人,为后来抗日战争保存了武装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国民党党政军机关均搬到韶关。韶关成为战时省会,广东抗战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为了方便开展工作,中共广东省委也迁来韶关。从1938年10月中共广东省委迁到韶关至1942年5月被破坏止,四年中,广东省委在韶关、曲江、南雄、始兴设立机关,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有力地领导和推动了全省的抗日救亡斗争。同时,省委也在韶关培养了一大批党员干部和政治骨干,被分配到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中宣传统战,有效地推动国民党参加抗日。此外,广东省委还不失时机地独立自主建立游击武装,开展游击战,这些部队与东江纵队、珠江纵队北上的部队相互结合,深入敌后不断打击日军,直至把日军赶出北江,取得了北江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7年后,中共五岭地委领导的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和中共滃江地委领导的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先遣支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大力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于1949年底,解放了粤北全境,为解放广东全省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部韶关革命史,就是韶关人民勇于创新、对理想信念目标坚定不移,为革命事业前仆后继的历史。革命前辈和韶关英雄儿女的革命实践,无不生动体现了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这精神是北江工农自卫军历尽艰辛、坚定步伐到南昌参加八一起义的进取精神;是朱德果断摒弃旧思维,在犁铺头形成游击战思想,并在坪石大捷中成功运用的创新精神;是长征部队在粤北不畏艰难,顺利穿越封锁线的突破精神;是红军部队为人民群众抛头颅洒热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奉献精神;还是中共粤北省委在遭受挫折时仍能隐蔽斗争,直至星火燎原的奋斗精神。如今,这些精神已经注入韶关的红色血脉,滋养着这片红色热土。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