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的为官之道
无论在伟人笔下还是百姓心中,赵云依然享有崇高的地位。究其原因,小说的“演义”固然加持不少,历史上赵云的为官之道同样增色几分。毕竟,勇猛与智慧都会随着时间的长河滔滔而烟消云散,唯有道德的光辉方能长明不灭
◎刘根勤
◎本文责编/李焱鑫
毛主席喜欢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为人熟知。在他的写作、谈话及日常言行中,也常常引用三国的典故。
1944年10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新四军的胜利出击与中国的救国事业》的社论。其中谈道:“华中的伪满军士兵,呼新四军为‘四老爷’,比之为赵子龙,他们常常对着自己的枪说:‘枪呀,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其中“比之为赵子龙”这一句是毛主席修改时亲自加上的。
说起赵云,大家耳熟能详,他的个人武勇、统帅能力与政治地位更是“三国粉”的热门话题。不过从正史看,赵云表现不多。“五虎将”是罗贯中编出来的,《三国志》中他虽然跟关张马黄并列,但论个人武勇少有记载,与刘备的亲厚比不上关张,战功比不上黄忠,背景更无法和几与曹操抗衡的马超相提并论。
历史上的赵云,大部分时候是充当侍卫队队长的角色,也就是一号保镖。后来随刘备入川、攻取汉中、伐吴,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也仅位列杂号将军,地位不高。不过无论在伟人笔下还是百姓心中,赵云依然享有崇高的地位。究其原因,小说的“演义”固然加持不少,历史上赵云的为官之道同样增色几分。毕竟,勇猛与智慧都会随着时间的长河滔滔而烟消云散,唯有道德的光辉方能长明不灭。
一
赵云在世时,爵位到亭侯,比关羽晚了20多年。他去世很多年后,后主刘禅下诏说:“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让大将军姜维与同事们讨论。朝臣一致认为:赵云忠勇双全,功勋卓著。按照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柔贤慈惠”这个词,十足的母性光辉,在名将行列中显得有点与众不同,但这正是赵云的伟大之处。真实历史中的赵云,最值得称道的不是个人武力、统帅才能、政治地位,而是他胸怀宽广,眼光长远,身为武将,却能时时关注政权的长远利益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故一直得到史学家与文学家的双重高度认可。
公元191年,赵云受常山郡百姓推举,率领本地公务人员、部队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对赵云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
我们熟知的汉末三国,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时候,军阀以百姓为鱼肉逐鹿争锋、智士以欺诈为本能成就功名。但赵云有着自己坚定的政治理念,一以贯之,对公孙瓒如此,对后来的刘备也是如此。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甘愿放弃当时最强大的军阀袁绍,一心追随实力弱小的刘备,颠沛流离却不离不弃。
其实三国时期的将领,像关羽那样的流亡人士不多,大多属于当地的豪族或者庶族地主。赵云在本地受人拥戴,这是宝贵的政治资源,更难得的是他具备高水准的政治理解与判断力。这种智慧来自仁心,也是他功著当世、名垂青史的原因。
二
赵云的为官之道,首在一个“仁”字。
刘备西征不利之际,诸葛亮与张飞、赵云前来支援,终夺巴蜀之地。公元214年,刘备攻取益州后,赵云谏阻众将的分田酬功之议,而力主将之分与百姓,令民众得以安居复业,使刘备顺利收取巴蜀民心。他的原话是这样的: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这段话铿锵有力,金声玉振,最能体现赵云的政治眼光与民本理念,在三国时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不要说那些赳赳武夫,就是荀彧、诸葛亮、鲁肃这样的大战略家,都没有相似的言论。
设身处地想一下,那一刻的刘备该是多么羞愧与震撼,他身边即将成为既得利益者的文臣武将又是多么不愉快。赵云无意中得罪了很多人,但他无所顾忌,亦不会在乎个人的得失。所幸刘备听了赵云的话,收回成命,也在相当程度上收获了巴蜀的民心。
都说魏征敢言善谏,赵云亦不遑多让。赵云的为官之道,也在一个“直”字。关羽败亡,刘备悲愤之下,准备伐吴。群臣纷纷进谏,刘备不听。一来情绪悲愤,二来刘备年老,趋于刚愎自用,觉得曹操之后,自己再无敌手。
赵云深知刘备与关张的情谊不是自己能比的,仍然站出来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这段话,与诸葛亮的《隆中对》高度吻合,说明赵云的战略眼光。可惜刘备不听其言,终至夷陵之败,也注定了蜀汉的疲敝衰亡,即使诸葛亮天下奇才,也无力回天。
平心而论,蜀汉政权那些位高权重之人,品性上多有瑕疵,如法正睚眦必报、魏延招祸取咎、李严欺上罔下、关羽刚而自矜、张飞暴而无恩。与之相比,赵云或许官职不及、战功有限,但他因“仁”而“公”,因“公”而“直”,后世更喜欢这样人品高洁、心系百姓的将领,并将之逐渐偶像化,堪称公道自在人心。
三
许多人以为赵云的形象是《隋唐演义》中罗成式的白袍小将。但《三国演义》中有句很有意思的话,板肋虬髯有千斤之力的关西大汉周仓,他眼中的赵云是“极其雄壮”。想想也是,古代战场名将,基本上都是膀大腰圆,没几个鲜肉花瓶。
为将,赵云的忠勇毋庸置疑。比之战功,正史对赵云为官之道与个性品行的笔墨也着实不少。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失利,赵云也兵败箕谷。蜀军退兵时,诸葛亮曾问:“街亭退兵,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编制整齐一如出军之时,何故?”邓芝答:“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军资没有遗失,人员编制整齐。”当时赵云军中尚有多余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赵云部队将士。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能要赏赐?请将这些物资全部纳入赤岸府库,十月寒冬时候再赏赐给将士。”
从史书记载上看,赵云堪称公职人员的千古楷模。无怪南宋史学家萧常在《续后汉书》中说: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舍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赵云的为官之道中,可以读到一颗秉公丹心。如果赵云一生只为个人权禄,他会在同僚们志得意满,坐等论功行赏时,出来泼冷水犯众怒吗?他会在君主一怒兴师、百官默然时,甘冒被贬官削职的风险出言谏阻吗?赵云的多次“逆势而为”,并非不懂人情世故,而是丈夫有所不为,英雄不忘初心。
“资历深厚而有殊功、性情耿直而大公无私,是以敢言能言,并无惧得罪君主和同僚。” 某种意义上,赵云代表着刘备早年有别于其他枭雄军阀的大义初衷,亦代表着孔明蛰居茅庐时的救世理想。一个政治清明的国家,当然需要孔明这样的济世良才来宰衡朝政,但亦永远不可缺少赵云这样的良心楷模。
鉴古知今,读到的还是人性。从这个角度说,当下一些三国粉丝汲汲在意的战功、官爵云云,或为赵云不得“重用”愤愤不平,其实大可不必。终究战功也好,官爵也罢,只是一时荣耀;千秋功过,后人最为看重的,还是个人品行。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