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天生我材必学习

2019-04-28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殷立飞

  

  别老是将“学习不够”作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套路,关键要行动起来

  ◎殷立飞

  ◎本文责编∕蒋玉

  大家都知道李白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也都认可这句话中的道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必有用武之地。没错,我也认同这个观点。但“必有用”的前提是“必学习”。

  有人可能要问,天才还要学习吗?那就先说几个天才,第一个就先说说“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作者李白。李白,天才般的声誉,历来被世人称为“诗仙”。正是诗仙的美名声誉,人们常常会在李白的“天才”问题上大做文章。比如,北宋就有一本书叫《宣和书谱》,说李白是星宿转世,自幼非凡。更有甚者说李白是“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瞻逸,名闻天下”,意即李白可以梦中作诗。受这些李白“神话”的影响,很多人都希望自己也能梦笔生花,一觉醒来“敏捷诗千首”,喝醉了也能“斗酒诗百篇”。正是这样的传说,我常因有写作任务推辞饮酒时,便会有人抬出李白来佐证醉酒更有灵感的观点。不管别人怎样,反正我饮酒后只有睡意,没有诗意。果真是在醉意里、梦乡中就能妙笔生花,千百年来,酒坛上这么多酒仙,为何文坛上只有一个李白?

  事实上,李白是极其刻苦学习的人。这是李白自己说的。在他的很多作品中能找到证据,李白曾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就说过,他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书籍,制作不倦”。后人对李白的记述中也说明了李白曾为学习下过决心和恒心,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在路边看到“老妪磨杵”后,从中悟到了“铁杵磨针”的道理,痛下恒心和决心,努力读书。从许多地方建造的李白读书亭、读书阁也可以看出,李白除了天赋聪慧之外,刻苦读书学习也是其成为大诗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光诗仙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也是如此。对杜甫和白居易的成就,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他们两位的才华,却很少关注他们的勤奋。实际上,他们两位也是极其刻苦学习之人。杜甫自己就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达到这个“破”的境界,不刻苦钻研,只凭浮光掠影地浏览,恐怕无济于事。南宋学者蔡梦弼在研究杜甫时写道:“少陵先生,博极群书,驰骋古今,周行万里,观览讴谣。”与杜甫相比,诗魔白居易在读书学习时几乎到了“魔怔”的境界,他白天黑夜都在读书,到了忘记睡觉的地步,最后的结果是身体出现了问题: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这也导致他才40岁出头,就“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今天我们说经常熬夜的后果,大抵也就是白居易的这个样子。不同的是,今天很多人熬夜是在打游戏、翻微博、刷视频,而白居易是在刻苦地读书学习。所以,“天才”是他们的画像,刻苦才是他们的真相。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历史偏好于记住李白他们是“天才”,而忽略他们刻苦学习的一面呢?

  所谓天才说,实际上是一种懒人愿意接受的借口,也可以说是一种懒人思维。这让人想起全球五大统计的一个调研结果,排名第一的是“92%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导致一事无成”,如果把这个统计翻译成我们熟悉的一句话,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统计说明懒惰是人性的常态,绝大多数人是不自律、不努力的。那么,对于一些成功的人,人们就更愿意用“天才”来解释别人的成功,只有用这种先天的差距,才能平复不如他人的心理冲突。换句话说,天才就是绝大多数懒人愿意接受别人成功的完美借口,或者甚至用时运不济、遇人不淑来搪塞,对刻苦学习就假装看不见。

  天生我材,是天才还是凡夫,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通过后天主动学习提高自己,却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自变量。天才不学,小时了了,大了也未必成材,最终伤仲永。凡夫俗子,只要勤学苦练,终究也能超越平凡,阿甘便是另一种代表人物。不接受“学习改变命运”“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本身就是一种庸人思维、懒人思维,只会让人变得更笨。所以,千万别老是将“学习不够”作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套路,关键要行动起来。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