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劝新官理旧账
◎申国华
◎本文责编∕蒋玉
在中国人眼里,新、旧是一对有明确的感情色彩的反义词。过年了,除旧布新;对物品,喜新厌旧;做事情,推陈出新;年轻人谈个恋爱,还有恋新忘旧……新的朝气蓬勃,旧的让人厌倦。而当“新官”遇到“旧账”,仿佛也有相同的情感色彩—“新官不理旧账”成了不少地方主政者换届交替的副作用。
政贵有恒。新的主政官员本应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继往开来、一脉相承。可实际上,总有一些新官,认为“冤有头债有主”,信奉“谁的孩子谁抱走”,想尽办法巧妙地避开旧账,转而开发新的“政绩试验田”。
如何破解?近日曝光的一个案例颇值得思考。
前不久,辽宁沈阳南塔,铲车轰鸣,占地5300余平方米的废旧仓库终于被依法拆除。2011年,越秀地产以21.5亿元拍下了占地面积超13万平方米的原东陵区南塔街129巷-2地块。由于当时土地不是净地,有两户企业迟迟未能动迁,无法办理土地证,越秀二、三期项目大受影响。
越秀地产面临的困境,历经八年之所以能破解,关键在于沈阳市沈河区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敢理旧账、善理旧账。然而,少数地方和单位“新官不理旧账”,对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置之不理,结果导致问题越积越多,影响社会全面发展。敢理旧账、善理旧账,“功德”无量。
许多工作都具有连续性,理旧账既是职责所系,也是一种工作方法。一些“旧账”记录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翻看“旧账”有助于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一些事情的发生、发展大多有一个持续过程,需要纵观整个发展历史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如果对很多“旧账”置之不理,对事情的背景、起因、过程和结果等当时的主客观因素很可能若明若暗、一知半解,据此得出结论难免有失客观公正。如果仅凭现在的材料进行推理,对于有些问题可能由于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导致工作陷入“死胡同”,既降低效率,又损害形象,透支信任。如果认真翻阅“旧账”,就容易彻底了解掌握事情的前因后果,从而为依纪依法正确处理奠定基础。
翻阅“旧账”既有助于治标也利于治本。一些事情像日常轻微的感冒、发烧一样,可能只需吃几天药、打几天针即可痊愈,而有的事情就像疑难杂症一样,如果不进行认真全面检查,无法对症下药。如果既掌握当前的症状,也了解过去的表现,就比较容易拟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既治标又治本,彻底去除病根。彻查一些“老大难”问题,翻阅“旧账”的办法虽然有点原始,但却是有效的治本之策,而且能够“拔出萝卜带出泥”,有助于从中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这就好像治疗一些特殊的疑难杂症一样,仅靠现代化的西医很难直达“病灶”,而采用中草药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则可能事半功倍。
新官照样可以理“旧账”。然而,一些同志认为,新官不理“旧账”。由于时间久远、人员变动等原因,也许一些单位的“旧账”不太好找。还有的“旧账”是一些“老大难”,一些干部刚上任很想踢开“前三脚”而不愿意惹这个“茬”……实际上,这些做法于情于理于法都说不通。即使再难找,许多“旧账”仍然能够找得到,毕竟哪些原始档案材料应该保存,国家有规定、行业有制度、单位有要求;再是“老大难”,也应该想方设法解决,而不能束之高阁。
治理“旧账”需要坚定信念。许多“旧账”之所以成为“旧账”,其实就是一些“老大难”,稍有不慎,不仅问题没解决,可能自己还惹得一身臊,碰得一鼻子灰,所以,一些干部遇到这些往往是“绕着走”。彻底治理“旧账”需要坚定信念,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坚定共产党员的信念。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有底气,才敢于较真碰硬,在“老大难”面前才敢于“亮剑”。
治理“旧账”需要过硬本领。与“老大难”过招,如果仅凭“常规动作”,可能难以奏效。如果善于综合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才可能实施有效的精确打击,找准“突破口”,选对“切入点”,直取要害。而做到这些,则离不开平时的学习和思考,积累更多的知识,练就过硬本领。这样,有了“金刚钻”,既敢揽瓷器活儿也能揽瓷器活儿,解决一些“老大难”也就是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事儿。
新官不理旧账,实质是缺少担当。“旧账”不因领导干部个人变动而变化,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既是对新官的考验,也是群众评价新官的标尺。新官理好旧账,既是对单位负责,也是对工作负责,更折射出强烈的担当精神。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