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习进行到底
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这个任务,今天依然很现实地摆在我们党面前
◎齐美道
◎本文责编/蒋玉
金秋十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召开。全体党员以高度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向全党要求:“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点,就以为满足了,不要再学习了,这满足就是我们学习运动的最大顽敌,今天开会后要把它克服下去。”
学习有没有到底?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反思。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家庭事务,精巧复杂的理论知识,快速迭代的业务知识,加之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不少党员干部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背景下,一种缺乏系统性、支离破碎的“标签式学习”的倾向在基层时隐时现,值得我们警惕。
个别党员干部满足于用“关键词学习”代替系统、整体的学习。移动媒体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带来碎片化学习,消解了学习的系统性,导致对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往往只能停留在关键词、热词的理解。事实上,“一图读懂”“关键词读懂”的学习资料只适用于基础概念学习阶段。指望读了一图、学了关键词,就真正领会掌握,无疑是奢望。如此学习久了,在脑海中留下的尽是碎片化的关键词“标签”,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整体理解偏差。
“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学习手段和在线学习课堂、考学等新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解决了“不愿学”“不勤学”的问题,但仍然面临“不深学”“不善学”问题。当学习被简单地量化和分数化,当彼此割裂、独立的一道道选择填空题被当作学习的主要素材,各种答案往往演化为“标签”印入大脑。学习应该注重实效。如果停留在“标签式”学习阶段,不求深入,我们学习的实效将大打折扣,学习目的将难以达到。
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这个任务,今天依然很现实地摆在我们党面前。
如何破解?看来必须从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寻差距、找动力。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依靠学习不断地发展壮大。回望党史,我们党历史上许多领导人不仅注重自身学习,还对学习的价值、方式方法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和宝贵的经验。
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求学时期曾立言,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用功读书,虚心求教,持之以恒。在延安时期,已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的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时,曾亲笔作了3000余字的摘录,还致信艾思奇虚心求教。“一有意志,万事皆成。我劝同志们也和我一道学习。事务太多,时间不足,然亦可以挤一点。养成学的习惯,就能学下去。”这是毛泽东同志于1959年9月11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过的话。
1926年初,22岁的邓小平进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说:“我更感觉到而且大家都感觉到我对于共产主义的研究太粗浅。”“所以,我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这不到一年的时间,是他唯一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时光,他如饥似渴地读书,理论水平和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大大提高。
后来,邓小平同志始终从党和国家的全局出发,秉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把学习与党的生死存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全党“一定要善于学习”,特别是随着党和国家的任务发生战略性转变以后,“要善于重新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善于学习 增强本领 努力实现“中国梦”》一文中深刻指出:“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
“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伟人们的学习意志、努力和思路,清晰地告诉我们,党员学习,不能满足于“标签式”学习,要真正将学习深入下去,必须着眼学懂弄通做实,认真学习,细致研读,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在落实上下功夫,学有成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