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当有为!
他们以饱含深情的诗文、绘画、音乐,讴歌广东援助湖北医疗队、奋战在广东救治一线的共产党员和医护工作者的精神风貌,描绘抗疫的精神图谱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 本文责编/蒋玉
水墨炭笔、雕塑油彩、歌声粤曲……一幅幅动人的画作、一段段激昂的旋律正在岭南大地上绽开。在家中“宅”着的艺术工作者并未停止艺术创作的脚步,反而愈加关切疫情,紧追社会动态,抒发情志。
近日,广东文联、广东美协、广东画院等机构纷纷发出倡议书,积极组织艺术家进行抗击疫情相关题材的创作。省粤剧院、省作协、高剑父纪念馆等艺术机构也以艺抗疫,主动作为,引导艺术家记录和创作讴歌抗疫、防疫前线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和典型事迹,歌颂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时代精神,展现疫情下的中国精气神。
为医护人员造像
“我生于武汉,在那儿生活了整整二十年,可以说是喝着长江水长大的。这次家乡发生了这么严重疫情,自然会密切关注。正如孟子所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因牵挂桑梓父老,便借画笔记录,完成了这7幅作品,这既是与他们共克时艰的一种行动,也是向所有战斗在武汉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致敬,以及对社会各方驰援武汉人民的由衷感激。”这段文字是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张弘在完成一组抗击疫情创作手稿时写下的心得体会部分内容。
简单的线条、巧妙的构图,寥寥几笔,就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张弘介绍,这组创作手稿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场景借用了近期新闻中出现的一些照片及视频,有些则是借照片的场景再重新组合,而不少人物的动态则凭印象,或自己平时细心观察生活,以及按自己的理解来画,如《火神山医院抢建中的施工现场》这一幅,仅参考了医院的建筑框架照片,就凭记忆与积累画出来。
2003年非典期间,张弘曾经与媒体记者深入一线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房,亲眼目击了医护人员在病房中忘我抗击疫情的场景。那次的体验、深刻的思考和扎实的艺术表现能力,使得张弘再次发挥出创作中国画《天职》(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抗非典美术作品展并被广东美术馆收藏)时的激情,张弘的抗疫创作手稿作品得以“刹那间”完成,以强烈感官的图像表达抒发着他内心的情感。
“我觉得这张照片最能体现钟南山院士忧国忧民的心理状态。”一边通话,广东画院艺术家李节平一边在微信上向《南方》杂志记者发来他为钟南山院士作画时的照片。那是钟南山院士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的一张照片:八十四岁的钟南山连日工作,眼睛熬得通红,抿着嘴角,一脸疲惫。但他坚毅、果敢、期待的表情与湿润的眼睛让人印象深刻,成为近期广为流传的一张肖像照片。
李节平说:“我觉得一定要表达一下我们艺术工作者的心声和对疫情防治前线的支持。”
广东画院油画家孙洪敏这样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疫情当前,画家不可能去现场写生,但心里涌动的感动都化作了创作的灵感。我在影像中见到的这位医务工作者,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和护目镜,我看不出他(她)的长相、年龄甚至性别。但那双眼睛太打动我了。坚毅、沉着、勇敢的品质都饱含在这热切又真诚的眼神中!所以,我给这幅画起名为《逆行的天使》。作为一个画家,当国家发生了疫情的时候,我只能用画笔向他们致敬!”
以笔为枪,以手写心
“作为党和人民培养起来的美术家,我们要义不容辞地行动起来,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表示,广东美术界一直秉承热心慈善公益的优良传统,无论是2003年抗击非典还是2008年抗震救灾,广东美术工作者都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奉献爱心和力量,留下一批精品力作。面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同样义不容辞。“这次战疫画卷将继续和新闻界一起合作,广泛发动广东美术名家,以‘图志’的形式,记录战疫一线感人瞬间,留下医务人员战疫表情。作品计划结集成为长卷作品,择期在广东美术馆展览并出版。”李劲堃说。
近日,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捐赠给湖北2万个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八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一段视频中为武汉加油,并再度提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源于鉴真东渡的典故。这件事记述在《唐大和上东征传》里:相传在1300年前,崇敬佛法的日本长屋王造了千件袈裟,布施给唐朝众僧。袈裟上绣着四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后来,鉴真和尚听闻此偈,很受触动,决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日本长屋王往唐朝运袈裟是否真有其事,尚待考证,但真诚友善的义举和这八个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却真实地感动着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篆刻艺术家谭文选,他毫不犹豫地选择这八个字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
谭文选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作为艺术工作者要弘扬真善美,只有真正意义上特别好的东西我们才去创作。这八个字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感动人心,也富有文化内涵。”
被深深打动的谭文选快速进入创作状态,没用多久就刻出了一方十厘米的印。“我觉得文化的认同对艺术家的创作、思考上的激发也是非常有帮助的。面对疫情我不知道能做什么,但看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抗疫前线的艰难付出,我想创作是我能尽一份力的地方。”谭文选感慨道。
除了文雅隽永的篆刻作品,广东画院副院长、油画家冯少协创作的油画《同心协力》、广东画院颜苏平创作的油画《卫士》以及广东画院艺术家黄国武创作的《迎向危难》,无一不是向疫情防治前线的医护人员致敬。广东画院艺术家李东伟更是别出心裁,创作了以武汉市花梅花为主题的祈福图,为武汉、湖北以及正在与疫情抗争的人们祈祷、祝愿。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副院长简锡昭父子以钟南山院士为原型创作的雕塑《无畏的逆行者》,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杨学军的雕塑《逆行者》和《爱的呼唤》……
以笔为枪,以手写心,大批抗疫文艺作品一时间喷涌而出,激荡人心。
文艺界没有旁观者
在灾难和困境面前,音乐拥有着令人难以忽视的巨大力量。乐曲与歌声不仅讲述感人的故事,还赞扬舍生忘死的大义、勇敢坚韧的心灵,直接带给人奋发图强的力量。
大年初四,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发布了战疫作品征集公告,短短几天里,收到以战疫为主题的音乐作品过百首。《天使的歌唱》《因为有你》《你要平安归来》《同舟共济》《我的青春属于祖国》等在“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推出。由广东青年音乐制作人薛永嘉作曲、郭磊编曲、杨涛等人作词的《我们一定会胜利》,因其真挚朴实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旋律,被广泛关注与传唱,目前已在学习强国、抖音等各大平台展播,收获了近50万的播放量。
“这是我创作生涯最有意义的一首歌。”薛永嘉告诉记者,从作词、编曲到制作小样,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抗疫前线的每一张新闻图片、每一个视频都深深触动着创作团队,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要用发自肺腑的歌曲,为武汉、为中国呐喊和助威。
粤剧,这种以创新为特色的古老剧种,也散发崭新的光彩。近日,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粤剧“全能花旦”、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吴非凡用创作支援战疫,用歌声传递温暖,创作出抗疫歌曲《相守同行》,希望能给抗疫一线人员和国人传递温暖与力量。用了三天三夜,吴非凡和咏泉创作了这首《相守同行》。吴非凡说:“我们不是医务人员,我们没办法去到前线,但是我能代表群众,代表文艺志愿者,用我的心一直守望着他们,用我的声音给他们更多的力量支持着他们。”
“看到生命花开,生命花开的声音,和平年代的沙场,突如其来的战役,盼凯旋归来时,激动泪水一样滚烫……”连日来,广东粤剧院组织团队创作,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曾小敏挂帅组织粤剧人创作,她演唱的《生命花开》,以粤剧戏歌的方式展现抗疫故事,唱腔婉转深情,戏曲化的念白,含蓄又温情地表达对这场战疫中所有人的敬意、谢意和爱意。由粤剧界名家齐声联唱的另一首粤曲《共镇华夏关》,也即将亮相。“面对这场战疫,文艺界没有旁观者,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最终一定能战胜疫情。”曾小敏道出了粤剧人的心声。
据省文联负责人介绍,截至2月3日,省文联共收到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漫画、剪纸、微视频等类型的战疫主题作品2000多件。广州、深圳、佛山、珠海、潮州等多地文联也相继推出“隔离病毒不隔离爱”“动之以情,漫笔绘心”“众志成城·同心战疫”“艺起战疫”等主题征集活动。全省文艺界自觉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承担起文艺人的责任担当。
面对没有硝烟的防疫战争,广东文艺界心系疫情防控一线,纷纷投入与战疫有关的文艺创作之中,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文艺作品应运而生。他们以饱含热情的诗文、绘画、音乐,讴歌广东援助湖北医疗队、广东本地奋战在救治一线的共产党员和医护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讴歌抗击疫情中的英雄事迹和模范代表,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动人的故事还在发生,文艺记录与创作的脚步也正紧跟其后,谱写着一曲曲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