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其命维新40年:从特区到大湾区

2019-01-14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卢益飞

  ◎《南方》杂志见习记者/卢益飞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李焱鑫

  40年栉风沐雨,40年砥砺前行。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广东诞生了众多“第一”“最先”,这些创举中,特区的建立与发展无疑是广东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与象征。

  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与改革开放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更为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提供了动力和信心。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变化,广东正立足自身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引领区域经济优化发展。

  从特区到大湾区,广东始终承担着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角色,而回望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走过的峥嵘岁月,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贯穿始终。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

  40年前,深圳还只是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滨海小渔村。40年后,深圳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英国《经济学人》曾评价:“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试验田,深圳的发展轨迹向世界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瑰丽画面。1979年初,蛇口工业区打响了改革开放的开山第一炮。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最初的四个经济特区中,深圳经济特区起步最早。

  回望深圳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主线明晰。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早期深圳的工业主要以外商投资的“三来一补”加工型企业为主。“三来一补”工业解决了深圳早期的困境,也让深圳不断积累下资金,掌握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在开拓外向型经济格局的过程中,深圳也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革价格体制等手段优化投资环境,从制度上为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创造条件。

  早期的“三来一补”工业以及践行开放的各种措施,为深圳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随着政策先行优势的削弱,深圳及时转变发展策略,将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这次转变标志着深圳市步入自主创新的轨道,深圳特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和质量都有了质的改变。

  纵观40年发展历程,特区人众志成城、敢闯敢拼,推动着深圳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乘风破浪、奋力前行。自特区成立以来,深圳不仅保持年均经济飞速增长的“深圳速度”,在发展过程中还体现了“深圳质量”,这集中体现在对科技创新的巨大投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结构深刻转变上。

  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韩国、以色列等国家水平。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四路纵队”为主体的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成为今天深圳的新坐标。

  深圳之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不只在于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其还承担着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探寻新道路的伟大使命。回望40年发展轨迹,深圳的命运与改革开放紧紧相连,改革开放的基因已深深烙印在这座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中。“回望过去,深圳最重要的使命是建立特区;而展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为深圳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共同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是深圳新时代肩负的使命和担当。”有学者表示。

  二次创业看珠海

  珠海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珠海人民众志成城,奋发图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自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珠海从一个以农渔业为主的边陲小县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花园式海滨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明显提升。数据显示,2017年,珠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54亿元,增长9%,增速位居广东省前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969元,增长9.5%。

  回首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历程,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珠海经济特区始终肩负着改革开放先行者的时代使命。成立之初的珠海经济特区困难重重,经济基础薄弱。在缺乏人才、经验、技术的环境下,经济特区排除万难,充分利用中央给广东和特区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坚定地开展起建设工作。创立、拓荒、引资、规划、建设,珠海经济特区一步一个脚印,高扬改革开放旗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自特区成立以来,珠海GDP增长了982.7倍,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

  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珠海经济特区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制度设计上也作出了珠海的特有贡献。在行政体制改革中,1988年珠海在全国率先实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五个统一”。在推动技术创新上,1992年珠海在全国首开科技重奖先河。在民生保障上,2007年,正式实施12年免费教育,成为全国首个实现12年免费教育的城市。珠海在推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还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理念。

  珠海经济特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新时代珠海经济特区要担当新使命、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作为,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就必须继续抓住改革开放这个根本,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充满潜力的大桥经济区建设拉开序幕,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珠海经济特区用“归零”“重启”的心态重整行装再出发 ,推动特区“二次创业”,努力建设新珠海、新经济、新生活,打造具有独特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未来之城。

  从特区到大湾区

  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经济特区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深圳、珠海、汕头等地因改革开放而兴起,广东因改革开放而腾飞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广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

  新时代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广东肩负起改革的新历史使命。为了应对发展过程中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广东立足自身优势,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湾区竞争优势,引领区域经济优化发展,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体系中。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高标准建设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要继续推进改革,抓好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同向共进。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约10.0156万亿元,全国占比1/8。

  粤港澳城市群有悠久的合作历史和坚实的合作基础。改革开放初期,粤港澳城市群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生产模式。2014年,CEPA协议签订,粤港澳三地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地区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转变。而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粤港澳城市群进入世界级湾区共建时代,粤港澳城市群的合作也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粤港澳城市群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上升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发展世界级城市创新集群的顶层规划之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粤港澳大湾区为广东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广东正凭借地理区位、历史积淀、经济实力、创新转化、开放水平、制度环境、合作平台等诸方面的优势,进入“二次创业”的新发展阶段。

  从经济特区到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始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正按照总书记的嘱托,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闯字当头,奋勇向前,为“改革开放再出发”创造良好条件,为“将改革进行到底”奠定坚实基础。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