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健康乡村建设,破题农民“看病难”
能够方便快捷地有医可询,能够省钱省心地医治小病小恙,是农村群众内心的期盼。健康乡村建设,既是一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健康思想革命
◎张建平(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责编/郭芳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点明了广东发展的痛点,为广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广东对标对表,坚定不移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上下足了功夫。
其中,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事业方面表现突出。据统计,近20年来,全省乡镇卫生院的诊疗人次总体呈下降趋势,2017年只有2000年的66%(数据来源于《2017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7年全省村卫生室共有各类服务人员44417人,每千农村人口村卫生室人员数为0.90人,远远低于全国1.52人的平均水平(数据来源于《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与河南、山东、四川、江苏等人口大省差距也非常明显。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是导致群众“看病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问题,广东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为目标,把提升农村公共卫生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作为深化农村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重要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充分彰显了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发展思想。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切实提高投入保障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国家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鉴于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每项涉及乡村民生事业的政策,都应有健康乡村建设的视角,都应坚持健康促进的导向,都应体现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意蕴。换言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不仅要政策到位,更要投入保障到位。投入保障是彰显健康融入的直接反映,也是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基础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加快推进农村卫生健康公共服务事业的均等化。而这一目标的最终体现,在于以农村人口卫生健康服务获得感大幅提升为标志的健康乡村建设的成效。正是基于农村人口对于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具有巨大而持续的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要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必须在软硬件建设上同时发力,需要真金白银的扎实投入。就基本面而言,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及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雄厚经济基础,保证了健康乡村建设从决策到推进,从投入到管理,我们完全有信心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近几年来,广东始终坚持“强基层”的工作思路,把升级建设镇中心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站,作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大手笔投入,大力度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省卫生健康委召开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推进会透露,2017至2019年各级财政安排约500亿元,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其中488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2017年开工的4000间村卫生站已基本完工。在此基础上,2019年省里将安排11亿元新建6000间村卫生站。这些都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表达了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强大意志和坚定决心。
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主力军作用
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知晓基本的科学保健知识,具有防病于未然的自觉意识,能够方便快捷地有医可询,能够省钱省心地医治小病小恙,是农村群众内心的期盼。家门口有卫生室,身旁有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对农村尤其是偏远乡村的人口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依托,也是健康依托。这一事实,是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人员的使命所在。
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承担着健康宣传教育、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免费的基本公共服务,肩负着村民的小病诊治、药品发放、医疗转介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作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最后一公里服务的中坚力量,他们立于乡村的广度和深度,热忱服务于乡民的奉献精神,为身边村民解决小病小痛的能力,反映着乡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的完善度,代表着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效果,引领着乡村百姓健康观念的养成,最终决定着健康乡村建设的成效。我们在粤西调研时,一些乡村医生普遍反映,目前仍面临着待遇低、职称晋升难、医疗水平提升难等现实问题,影响他们扎根农村、为群众服务的信心和能力。
为解决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广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留住用好存量乡村医务人员、吸引扩大增量基层人员做出了努力。早在2015年,省政府就印发了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提出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力争使乡村医生总体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每个村卫生站至少应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并要求妥善解决乡村医生养老和生活困难问题。2017年省财政再次大幅度提高村卫生站医生补助标准(每村每年2万元)。为激励乡村基层医务人员扎根基层,省有关主管部门改革职称评定方式,不唯论文,看能力看群众口碑,让有能力、会服务的乡村医生获得应有专业技术职称。
这些举措为引导人才下沉基层、强化基层人才激励起到了积极作用,假以时日,随着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一定会有更多乡村医生留驻下来,形成新时代“赤脚医生”新景观。
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思想
在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中,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卫生健康发展精神,准确认识广大农村人口在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把维护和实现乡村人口的健康权益贯穿始终,切实解决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最大程度地满足乡村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使乡村人口的医疗卫生获得感有质的提高。
健康乡村建设,既是一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健康思想革命,不仅需要精心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构建适合乡村群众期盼的健康科普体系,更需要营造人人参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健康氛围。
着力改善乡村群众的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技能,是具体而微的工作。在粤西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村容村貌普遍得到显著改善,但平时村中居民以留守老人为主,他们对乡村医生的依赖极为突出。乡村医生帮老人就近解决一些慢性病日常病,不仅能够抚慰留守老人,而且能让外出家人安心。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只是第一步的工作,依托这一硬件体系为群众提供适切的医疗卫生服务才是根本性的要求。
因此,做实乡村标准化卫生室体系方为根本。必须摒弃花拳绣腿的表面功夫,防止摆设式管理思维,不仅要建设好运行好,更要充盈内涵,发挥实际作用,使之成为农村基层群众心目中的健康圣地,最大程度地赢得群众的口碑,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健康民生政策的实在利益。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尤其是村卫生室的建设,既要强调标准化,也要注重因地制宜,在选址、药品配置、服务重点、服务方式等方面,需要根据乡村人口群体特点和需求进行规划管理。在实际运行中,要充分发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作用,通过健康宣传教育提升乡村人口健康素养水平,掌握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基本健康技能;通过基本医疗服务,解决群众日常问诊和用药问题。
网编:卢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