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港澳感受“湾区脉搏”
“推动大湾区建设是没有先例的,需要大胆闯、大胆试,解放思想,think out of box(跳出框框)!”
◎《南方》杂志记者/刘艳辉 发自香港、澳门
◎本文责编/李焱鑫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澳门一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湾区建设中去,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
作为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的一项重要内容,5月20日—22日,“粤港澳媒体湾区行”大型采访活动开启,《南方》杂志记者随采访团赴港澳采访,深入了解港澳融入大湾区建设的新进展和新气象。港澳各界人士纷纷表示,要牢牢抓住建设大湾区的重大机遇,发挥港澳所长,贡献国家所需。
大胆闯、大胆试
在广州南站乘坐高铁,短短一小时就可抵达香港西九龙站,再经过省时高效的“一地两检”,10分钟左右即可通关。行程一开始,采访团的记者们便切身感受到了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大湾区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就是‘一国两制’。”5月20日下午,采访团来到香港特区政府总部,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单独的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特点,拥有开放程度高、发展速度快和国际化程度高等方面的优势。
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无疑为香港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一方面成为香港经济的新增长点,促进经济产业多元发展;另一方面为港人拓展了生活和事业的新空间、新机遇,尤其是为年轻人读书、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与此同时,如何在“一国两制”前提下,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也面临不小的挑战。“推动大湾区建设是没有先例的,需要大胆闯、大胆试,解放思想,think out of box(跳出框框)!”聂德权说。
聂德权表示,其中政策突破和创新至关重要,但至于哪些政策最有用,要跟商会、居民等进行多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此外,还需要对两地政府功能、角色和定位有足够的了解,香港不仅要当好积极的“参与者”,更要当好“促成者”和“推广者”。
为积极寻求政策创新和突破,共同推动大湾区建设,香港与中央部委、粤澳政府紧密联系,设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督导委员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并注重从不同界别收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意见,成立了行政长官创新及策略发展顾问团、工业贸易咨询委员会等。
据介绍,香港特区政府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重点工作是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促进有关生产要素的流通,进一步发挥香港在医疗、教育等方面优势,加大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宣传推广力度。
全力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平台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大湾区的重要战略定位之一。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尤其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以为香港经济带来新增长点。香港与广东、澳门将通过优势互补,把大湾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杨伟雄介绍,香港正全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深圳携手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地标式基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推动科研资金资源人才流通(如内地科研资金过河),以共同投资方式吸引更多研发资源投入,以及通过推动“再工业化”,培育新兴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两地在制度方面已取得不少突破。如,中央已经宣布内地科研资金可以“过河”来港,科技部先后开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下的9个重点专项,给香港的10所大学以牵头单位或参与单位的身份申报;广东省开放财政科技计划予香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港使用;深圳市财政资金可直接拨付到香港申请机构;等等。
“香港拥有世界级大学、国际化市场环境、健全的司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而大湾区拥有庞大的市场,以及转化科研成果和先进制造能力。香港能汇聚内地以至全球的创新资源,与大湾区内各城市优势互补,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发展前景,杨伟雄信心十足。
作为首批参与改革开放的港资企业,霍英东集团对大湾区建设一如既往地支持。5月21日上午,霍英东集团主席霍震霆在信德中心接受了“粤港澳媒体湾区行”采访团的采访,他表示,大湾区倡议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的现代版,能够给香港带来很大的发展。集团将与港澳地区和改革开放深化、大湾区建设走在一起,共同开拓和承担,并且推动把南沙建成粤港澳三地青年的交流沟通平台。
“跳出澳门发展澳门”
出香港口岸,当穿梭巴士驶上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窗外的风景引发采访团的记者们一阵阵赞叹。经过耳熟能详的东人工岛、海底隧道、西人工岛……自香港到澳门,现在只需40分钟左右车程。而在大桥通车前,一般要绕行三四个小时。
在湾区大家庭中,澳门是“最小”的一个—澳门人口占湾区1%、经济总量占湾区总量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澳门和香港、广州、深圳定位为四个中心城市,将发挥核心引擎的功能。
“对于澳门来说,这是国家对澳门的一种高度信任和期待。”5月21日下午,在澳门理工大学,澳门特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对《南方》杂志记者表示,澳门将努力当好“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他看来,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体系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升,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亟需形成。大湾区建设必须降低三个区域不同制度构成的政策和法律限制,促进人员、商品、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自由,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同时指出,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资源有限。米健坦言,澳门长久以来社会发展存在着一个最突出的矛盾,即社会快速发展和资源短缺的矛盾,其中人力资源极度缺乏和发展空间资源极度有限最为突出。“在新时代大湾区发展建设中,澳门要想履行担当、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有破茧之功,跳出澳门发展澳门”。
据介绍,未来澳门将从科技创新引领的产学研体系、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交流基地、高端服务业、中医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特色金融、海上旅游等六大重点方向发力,破解发展难题。同时凭借澳门自身条件和优势,拓展与大湾区各个城市有特定发展方向的合作,实现错位发展,避免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
澳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西方文化在澳门长期交融共存。5月22日上午,采访团探访澳门艺术博物院,正逢该馆与中国美术馆合作的“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典藏大师作品展”展出,澳门市民足不出岛就可以观赏到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14位大师的杰作。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澳门要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这是对澳门历史文化的肯定,也是新时代赋予澳门的新使命。”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指出,澳门要进一步推进与葡语国家的文化合作,也要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
据穆欣欣介绍,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合作正在不断深化,参与大湾区建设,将为澳门提供更多交流合作机会。例如,2019年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将于6月在澳门举办,以促进三地在演艺、文化资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进一步联动合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澳门回归20周年。为此,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精心准备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文化体验与文化活动,让市民们期待满满。” 穆欣欣说。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