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关于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几点思考

2019-06-17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

  

  “学在知其所有,又在养其所有。”我们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要找到一条唤醒初心、感悟初心、涵养初心、升华初心、守护初心、始终知行合一地践行初心的有效路径

  ◎方绪银[茂名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郭柳纤(茂名市委党校教师)

  谭文韬(茂名市委党校教师)

  ◎本文责编/李焱鑫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是集儒家传统心学之大成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如果说儒家传统心学之“心”指的是人的“赤子之心”,那么“共产党人的‘心学’”之“心”指的则是“不忘初心”之“心”。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我们党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际上是新时代的党性教育—共产党人“心学”的教育,这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以心性涵养党性、提升党性修养的根本方向。

  初心与使命:知行合一

  初心又称“初发心”,指做某件事的初衷、最初的原因,是起点时心怀的承诺与信念、心中的目标与梦想。随着时间消逝,人们做某件事的初心也往往渐渐逝去,这就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由来,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警示我们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原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既和全国人民共同拥有伟大梦想,又在实现这个梦想的历史进程中担负谋划者、引领者和主心骨的关键角色。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让每个中国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帮助他们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阳明心学亦有“致良知”概念。“致良知”的前提是坚信人人心中原本就有“良知”,虽然往往被“遮蔽”,但绝不会“泯灭”,可以且必须通过唤醒和存养功夫,通过“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练”的践行功夫,使人们原初固有的,或被尘封的“良知”,逐步变成不可逆转、不可阻挡的“文化本能”和行为习惯,从而在所思所言所行中始终保持“不忘良知”的状态。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幸福梦,共产党人在其中担当主心骨的角色和使命,决定了他们的“初心”没有“有无”之疑,只有“显隐”之别,其“最深层的根基”就在每个党员心中,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创造和积淀出来的”。这就使“不忘初心”的大前提—“初心”人皆有之—得到确凿证明。同时,“初心”往往会被淡忘,因此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既是切实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阳明心学是真心信、真心行的知行合一之学、践行信仰之学。“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这是一种典型的“知行合一”式表达。初心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爱民之心;使命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爱民之行。这个初心使命曾经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从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和深重苦难中站起来,也将继续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不忘初心之学”: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

  “学在知其所有,又在养其所有。”我们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主旨,就要找到一条唤醒初心、感悟初心、涵养初心、升华初心、守护初心、始终知行合一地践行初心的有效路径。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把握好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的内涵则成为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当务之急是在研究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多下功夫,探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党性教育系列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框架,并在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着重把握以下命题。

  从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视野看,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首先要厘清“初心论”的理论逻辑:就“初心”的原始起点而言,它是对“人的本性中最本初的东西”的发扬光大;就“初心”体现的具体信念而言,它是人类固有的良知端倪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就不同社会角色、不同工作任务而言,践行“初心”的具体路径也不同;就“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的特点而言,要做到“不忘初心”就必须矢志不渝地守护初心。

  其次,要厘清“初心论”的实践逻辑:“不忘初心”的根本标志在于不断探索实现“初心”的有效路径;“不忘初心”的根本体现在于始终坚信和践行实现“初心”的有效路径;“不忘初心”的根本途径在于矢志不渝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的根本作用在于使我们党具有应对千变万化的天下之事的准绳;“不忘初心”的根本方法在于对忘记“初心”者坚持教育与惩戒并重。

  再次,要厘清“不忘初心”“中国梦”“四个自信”三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救国兴国强国的“中国梦”植根于中华民族求生存图发展的良知本能之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植根于“中国梦”之中,知行合一的“四个自信”植根于“初心”之中;三者既同样基于“心之理”,又是一个不断激发和升华为“沛然若决江河”般的“心之力”的过程。

  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一个“应然性”概念,现实中的每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则是一个“实然性”概念;如何化解“实然性”与“应然性”的差距和矛盾,把“日用而不知”的“实然性”逐步转变为自觉自为的“应然性”,使每一位党员的“初心”与“共产党人的初心”吻合无间,正是党性教育、党性修养的使命所在,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使命所在。

  重视共产党人的心性修养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忠诚的继承者。重视共产党人的心性修养,这无论是对党员干部创新自身的党性修养路径,还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校创新党性教育的具体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就党校系统而言,一直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两门主课”的说法:专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应属于理论教育课,要讲出“真理的力量”;如果专门讲“四个自信”,则属于党性教育课,要讲出“信仰的激情”。这两者既紧密联系,又有微妙区别,前者重在增强理性认同,后者则重在强化情感认同和形成思维习惯,激发党员干部树立发自内心的信仰信念。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来解释,就是要使党员干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理”实现紧密的“凑泊吻合”,其精髓在于把初心使命转化为党员干部知行合一的奋斗激情和执着行动。

  中国传统学术分为两纲:一为心性修养之学,一为治平实践之学。从这个视角看,“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属于“治平实践之学”,“四个自信”则属于融合了“治平实践之学”的“心性修养之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党性修养之学、“不忘初心之学”。我们要从新时代共产党人“心学”所启示的路径,来提升党性教育、党性修养、党性锻炼的实效,将我们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理性认同熔铸为情感上的依赖、精神上的寄托、思维上的导向、言谈上的习惯、行为上的指南。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必须使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向党性标准看齐。而只有始终“不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始终“不忘”共产党人在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中当好主心骨、谋划者、引领者的“初心”和使命,才会真正认同赖以实现梦想和“初心”的正确道路、科学理论、优越制度、独特文化,才会由衷地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句句得力”“得之于心”,才会“久则自然心中凝聚”为无比坚定的“四个自信”;也只有树立起无比坚定的“四个自信”,才能始终保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强大政治定力和精神动力。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