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四重逻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上巍峨耸立的丰碑,就在于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以自我批判、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张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
◎本文责编∕张蓓蕾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大大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成功经验蕴含着四重逻辑:先进的思想为引领,坚定的信念为支撑,鲜明的旗帜为方向,科学的方法为指导。
根本法宝:坚持思想解放,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思想解放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这对粉碎教条主义精神枷锁,摆脱故步自封的思维定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人们深刻认识到,任何理论问题都不能游离于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之外,坚持什么样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当有人抛出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论调时,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掀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热潮。南方谈话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深入浅出地告诫人们,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能囿于是计划还是市场的划归,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姓“社”姓“资”争论的解决,打破了思想禁锢,启发了发展思路,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转折点。
思想解放催生理论自信与行动自觉。对有关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理论、按劳分配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唯生产力论的重新理解和把握就是始于经济领域的思想解放。它拓宽了人们的理论视野,打破了原有的思维范式,进而作出全新的战略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以城市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创办经济特区等,都是从理论上得到充分论证、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时代选择。经济领域改革的极大成功,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并没有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道扬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也并非互不兼容。对经济领域思想藩篱的跨越,为构筑政治与文化领域的思想高地提供了经验,奠定了物质基础。
强力保证:坚持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以政治建设统领各项建设,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上巍峨耸立的丰碑,就在于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以自我批判、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把抓党的建设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七大,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政治站位高。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一项新的伟大工程,且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明确了具体目标。二是善于抓重点。凸显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三是不断探索新方法。把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相结合,与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相结合,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相结合,以此锻造清正廉洁、奋发有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进入新时代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以政治建设统领制度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强化反腐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治国理政新本领。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和实践主题不放松,善于总结新经验,提炼新思想,形成新理论,以之作为治国理政新纲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它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从实践上对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作出重要部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它把握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律和发展的总体方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夙愿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行动向导。科学发展观是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重大理论成果,它更加突显了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文化内涵,是发展理论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关键路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辟新境界
在积极探索中不走老路与邪路。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宗旨。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果断摒弃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老路。之所以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关键在于它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初衷,脱离了中国国情,违背了人民意愿。改革开放不是少数人所理解的全盘西化,不是要走放弃社会主义旗帜的邪路。改革是要革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开放是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自我创新能力。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全面改革中更新体制与机制。计划经济是单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它主要依靠各级管理部门的组织和推动,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都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过相关论述,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理论上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可以相融共生的基本逻辑。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关键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是历史所趋、人心所向。股份制不再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异彩纷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在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稳步推进,民主化和法治化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创新提到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事实上,历次党代会都把民主政治建设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其基本框架不断完善,具体内容不断丰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行动遵循: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对中国基本国情的理性考量,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枯木逢春。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处于初级阶段,是因为我们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由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论断,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我们各项制度的制定与贯彻落实,都从时代出发,反映了人民的实际需要和时代精神,都没有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的中心旨趣。每次党代会,中国共产党都能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工作经验、分析时代特征,并指出努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由此,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
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战略。对比苏联而言,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就卓著,关键之处就是能够直面中国现实,先试点后推广,先“摸着石头过河”,后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地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防止了“右”,更主要是避免了“左”。中国的改革试点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取得成功以后,转向城市国有企业。以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战略进行细化,再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一直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规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列出了具体时间表。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我们党善于把大目标分成若干小目标、小步骤,这样既满足人民需求,又使人民充满希望,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
网编:卢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