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希望与挑战并存
在半岛问题上,对话是主流,且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逆性。朝鲜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以大力推进去年提出的“集中全力发展经济”的新战略路线。特朗普拿得出手的“外交成绩”除了朝美对话外,乏善可陈。如果不能在半岛问题上取得进展,对选情的影响可想而知
◎高浩荣(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责编∕郭芳
2月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的朝美领导人第二次会晤(金特会)无果而终,使许多人感到失望和担忧。失望的是原本以为大有希望达成的协议无果而终,担忧的是双方针锋相对的分歧或许导致局势逆转。
然而,第二次“金特会”后的事态表明,半岛无核化进程并未走进死胡同,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也并未因此而扭转。希望犹在,挑战犹存。
有成果也有分歧
第二次“金特会”虽然无果而终,但并非没有任何成果。这些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双方首脑时隔8个月再次会晤,本身就说明双方都有意愿打开第一次“金特会”后陷入僵局的朝美关系。会晤虽然没有签署协议,但双方都没有关闭对话的大门。其二,双方通过会谈进一步摸清了对方的态度和立场,为今后各自调整政策、制订策略、寻找契合点打下了基础。用韩国总统文在寅的话说,“这次(朝美)会晤不同以往,双方僵而不破,表明了继续开展建设性对话的意志,这些成果值得肯定”。
不过,这些成果丝毫不能掩盖双方存在的严重分歧。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双方在无核化定义上存在重大分歧:美国要求的是“广义无核化”,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说,无核化的内容不仅包括核武器、弹道导弹,而且包括(朝鲜从来没有承认过的)生化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朝鲜所认定的无核化,不仅是朝鲜的无核化,还包括美国放弃对韩国的核保护伞以及消除半岛周边“针对朝鲜”的核威胁。朝美在无核化定义上的分歧涉及朝鲜的国家安全和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
二是双方在无核化路径上处于“平行线”状态。朝鲜主张“分阶段,同步走”;美国坚持“先弃核,后补偿”,亦即“一揽子解决”(一步到位)方案。这一方案实际是“利比亚模式”的翻版,朝鲜视之为“适用于战败国的方案”而坚决反对。朝美在无核化路径上的“平行线”状态反映了双方缺乏基本信任。
三是解除制裁问题成为交锋的焦点。在朝鲜看来,其提出的在美国专家见证下废弃宁边所有核设施以换取美国部分解除制裁,是贯彻“同步行动,等价交换”原则。而在美国看来,这有“再次上当受骗”的风险,且有可能瓦解国际制裁网,丧失迫使朝鲜弃核的有效手段。双方在制裁问题的交锋显示,这一问题已成为今后半岛无核化进程能否顺利进展的关键。
没有扭转正确轨道
第二次“金特会”无果而终产生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朝美对话处于暂停状态,僵局再次出现,发生对抗性行动的可能性增加;刚刚建立起来的初步信任受到打击;半岛无核化和构建和平机制进程停滞不前;受朝美关系的影响,朝韩改善关系的步伐放缓。但是,这些消极影响并不会扭转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因为积极因素同样存在。
首先,双方都没有关闭对话的大门。两次“金特会”虽然波澜起伏,分歧严重,但有一点至今未变,这就是双方都一再表达了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意志。特朗普4月11日会见到访的文在寅时表示,他不排除举行第三次“金特会”的可能性。金正恩则在4月12日发表的施政演说中对此做出回应,表示“美国如能采取正确态度、找到可与朝鲜共享的方法并提议举行第三次朝美首脑会谈,朝鲜有意再次参与”。特朗普次日发推文表示“美朝了解了彼此的立场,对举行第三次领导人会晤有益”。朝美在对话问题上相互呼应,极大地增加了举行第三次“金特会”的可能性。
其次,金正恩和特朗普至今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关系”。这在两国关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奇特”现象。金正恩在施政演说中说,他与特朗普的个人关系“不像两国关系那样是敌对的。我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随时都可以书信往来,互致问候”。特朗普则回应称,他与金正恩的关系可以用“极好”来描述。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关系虽然不是解决分歧的决定性因素,但在某些时候能起到关键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况且两人在“自上而下”的谈判形式上具有一定共识,也为今后的对话创造了条件。
再次,有关方支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呼声强劲,不可小觑。延续和推进朝鲜半岛通过对话解决各方关切、实现无核化进程的势头,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期待。中国坚决支持朝美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始终鼓励双方相向而行,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揽子、分阶段、同步走”思路。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4月底举行会晤。韩国文在寅政府一直在朝美之间努力扮演“桥梁”和“斡旋者”角色。尽管这一角色时而遭到朝鲜的批评,但是文在寅依然不为所动。文在寅4月15日说,他不久前与特朗普的会谈“为朝美对话注入了活力”,并对金正恩发表的施政演说内容表示“欢迎”,认为当前“推进韩朝首脑会谈的条件已成熟”,他将“不拘泥于地点和形式推进第四次韩朝首脑会谈”,以“全力实现韩朝和朝美关系的良性互动”。即使是在半岛问题上被边缘化的日本,面对半岛局势的变化也表现出要参与其中的意愿。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多次表示希望访问平壤与金正恩会晤,讨论双边关系问题。
希望与挑战并存
上述积极因素表明,在半岛问题上,对话是主流,且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逆性。这与朝美各自面临的课题有很大关系。
朝鲜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以大力推进去年提出的“集中全力发展经济”的新战略路线。最近召开的劳动党七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自力更生”,也是在国际制裁难以在短期内解除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金正恩表示“没必要为急于解除制裁而执着于同美国的首脑会谈”,并不是对制裁无动于衷,听之任之,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策略的转变。
特朗普面临明年的总统选举,其拿得出手的“外交成绩”除了朝美对话外,乏善可陈。如果不能在半岛问题上取得进展,对选情的影响可想而知。而金正恩表示“将在年底前保持耐心,期待美国做出明智的决断”,改变“美国式的对话方式”。这一“期限”的设定颇有讲究。
从朝美近期的表态看,举行第三次“金特会”是可以预期的。这既是希望,也是挑战。至今为止,朝美分歧依旧,也未出现调整迹象,要想在短时间内寻找到契合点实为不易。但是,只要不脱离对话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希望就会越来越大,挑战就会越来越小。
网编:卢志科